黑白小说网 > 都市言情小说 > 调教初唐 > 第 142 部分

第 142 部分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月出头,家产暴增,已经翻了一倍有余,现在,咱们家里怕是至少得有一百多万贯的资财了,家里的钱库现在已经根本就堆不下了,娘亲已经另外腾了两间屋子用来放钱帛。

    甭说别的,光是辽东的良田,咱家娘亲一咬牙根,下了血本,一口气就买下了三万亩良田,听起来像是很多,其实在我眼里,咱们家只能算是小打小闹,我可是从程鸾鸾那儿听到了消息,她的舅舅,也就是清河崔氏的族长,一口气就买下了十五万亩,另外几大世家,也都是十几二十万亩的土地买,而关世门阀们亦是不甘落后的拚命在那边买地,大唐从贞观十七年到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光是卖辽东田地的收益已经超过了七百万贯之巨,而且,又因为大唐的土地置换政策再次掀起了一股新的换地土地买卖高c。

    我巴不得,买的人是越多越多,反正,加上土地置换,这倒是一种协调全国人口的好方法,另外一点,旱田马耕技术的大力推广,会让辽东得以大力地开发,这样一来,生产效率的提高,肯定会有多余的农民,再进行土地置换,到时候陇右肯定能也推广这一技术,而且河套地区,甚至更北面,都能采用这一方式耕作,到了那时候,以农耕方式来对游牧民族进行蚕食性侵略,这也是一种全新的战略方式,别忘记了,咱们的碉堡群,百姓们将会集中居住,农忙时可以相互协助,平时可以一起进行军事训练。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最让游牧民族头疼的一种以点带面的英明战术。

    相信等到进奏院的消息传回来之后,大唐农耕的新开发目标将会向江南、湖广一带转移,毕竟那些地方是最适合两季稻。

    不过我最希望的就是大唐的人口快点增长,将来才能更好的拓展殖民地,至少也要把亚洲的产粮要地全都纳入大唐的视线范围,当然还有矿藏的开发等等,最好把亚欧非拉全成为大唐的殖民地就更好了。

    一家子人父亲、娘亲、我、大哥呆呆地蹲在屋子,全都犯愁,是的,不愁不行了,这钱也来的着实太容易了点,更重要的一点是,娘亲和老爷子声明这钱归我,任我劝两位老人和大哥,可他们却很固执。

    -----------…

    “这些钱,都是二郎挣的,由他来处理最为合适。”娘亲先拍了板。老爷子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继续思考中。

    边上的大哥倒先开了口:“这钱,为兄一分也不能收,二弟你莫急,且听我这个当哥的说,第一,你成家之后,娘亲就提过了分家的事,那个时候,就已经把咱们家的产业给分派清楚了,而这个玻璃坊,是你自己掏钱,出本出力赚来的,这些钱,还是你自个留着的好。你若给大哥,就是瞧不起我这个当哥哥的。”大哥也固执得可以,一家子人怎么都这么顽固。

    “二郎啊,为父知道你的心思……”这个时候,老爷子开了口,一脸的慰色:“你的孝心,我跟你娘亲明白,也清楚,但是这钱,你还是自己留着,你跟大郎不一样,大郎是安稳人,做事干活都是中规中举的,家里的钱,还有那个蒸酒坊,还有咱们家里的各种产业,光是分下来的那几成,他花几辈子都花不完了,日后,为父不在了,这片家业,也是该你大哥继承的。”

    “老爷,您身体这么结实,怎么成天说这么不中听的话。”娘亲不满地推了老爷子一下。老爷子乐呵呵地笑了笑:“人谁能逃得一死?不过是早晚间的事,现在乘着咱们一家子人都在,把话儿摊开了说,免得日后……”老爷子话没说完,不过,娘亲听出了老爷子的意思,没有再言,只是坐在一旁,给父亲冲上了茶水。

    “上次咱们论分家的时候,老夫还不在意,可眼下,咱们家的情形可是跟当时又不一样了,所以,今个,老夫得把话放到了明处,日后,你们哥俩,还有小三都不用为了这事儿,坏了你们兄弟的情谊,若是有人敢违背为父今日之训,以后,他就不再是我房玄的子孙,逐出家门,永远不许认祖归宗。你们可明白?”

    这话一出口,不仅仅是娘亲给吓了一跳,我跟大哥也都变了脸色,乖乖,老爷子看样子动真格的了。

    第606章家事(下)

    这个时代的任何人,最害怕,也最畏惧的就是这个,所谓杀人不过头点地,而逐出家门,不许认祖归宗,在华夏民族的社会体制下,这是一种比死还要难过的惩罚方式,不仅仅在社会在被人瞧不起,甚至还会被人所唾弃。一般情况下,只有罪大恶极,让长辈长伤透了心,由宗族里合计之后,才会作出这样的决定。

    咱们房家在大唐好歹也是个大族,以孝传家的清河房氏,若是被逐出家门,不能认祖归宗,那只能隐姓埋名远遁他地或许能苟且偷生而已。

    嗯,我倒是想起了另一件事来,娘亲的家门更是显赫,范阳卢氏都听过吧?俺娘就是现任卢氏家主的妹妹的女儿,也就是侄女。娘亲跟卢家的关系很亲密,但这并不能影响老爷子在朝地的首辅之位,毕竟,俺爹的才能摆在这,李叔叔虽然一心地想打压大唐初年的这七大世家,太原王、荥阳郑、范阳卢、清河崔、博陵崔、赵郡李、陇西李?嗯,说错了,是打击六大世家,他李叔叔就是出自陇西李氏,可不能把自个也给掐了。

    可毕竟这几大世家的实力不仅仅在朝堂,更在于民间的声望,所以,李叔叔也只能一点一点的来处理,毕竟大唐的国本不能因为这件事而产生动荡,那可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老爷子的威胁如此之坚决,我与大哥对望了一眼,全都恭敬地道:“愿听父亲教诲。”老三才刚满七岁,不过在老爷子的注视下。这孩子也乖巧地有样学样,和我们一起向老爷子表示恭顺。娘亲乐呵呵地抱起了这小家伙,老三偎在娘亲的怀里边瞅着老爷子,看得出来,以他现在地年纪,只能知道一些粗略的意思,不过这样也好,毕竟他也是房家的男儿,早一天参加这种会议,对他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好处。

    -----------…

    老爷子竹筒倒豆子一般地一说出来。这确实让我吃了一惊,房家的产业可不算少。家中的庄院、还有长安、洛阳和晋阳的酒楼,另外还有一些商铺。另外还有好些个作坊,加起来,每个月的收入大概也有个好几千贯,原本酒楼只有一家,不过后来因为我的发明创造,加上专供地蒸酒,还有本公子控制的报社地广告支持。如今已经在长安之外开起了分号,收益是一天比起一天要好。

    “家中的庄院、水泥作坊、石灰作坊,酒楼,商铺还有这座国公府,日后,都是你们大哥地。这事,谁也不许争,他是老夫的长子。尔等的兄长,按我大唐律,嫡长子者,继父爵,家中之财多半予之……而蒸酒坊,印书馆、造纸坊,早前你们娘亲既然跟你们谈过了,那就依你们娘亲的,由你们哥仨均分,还有咱们新购得的那辽东三万亩的田地,也一样,一人一份,至于老三年纪还小,他的那一份,我们会替他收着。他成年之后自会给他,若是不出息,哼,老夫宁肯让这小子上街要饭,也不会给他一个子儿。”

    老爷子发狠话了,娘亲也不能多嘴,只是有些幽怨地瞪了老爷子一眼,搂紧了老三这小p孩子。有些心疼地小声教训道:“三郎,听到你爹地话没,可得好好的成器,不然,别说娘跟爹都不疼你。”

    老三虽然不太明白,不过,成器不成器他还是知道是什么意思,用力地点了点头:“爹爹放心,孩儿一定向二哥学。”

    “这孩子,怎么就尽跟你二哥学。”娘亲伸手指戳了下他的脑门,小家伙得意地道:“因为二哥能去打仗!是个大将军。”这话一出口,老爷子乐了,捏了一把老三的脸:“这小子,打小就跟你二哥一个模子倒出来的,要是大了跟你哥当年一样,老夫非抽烂你的p股不可!”

    “又来了!娃才多大,整日里就没句中听地,三儿莫怕你爹,他就是叫得凶点。”娘亲拍了老爷子一巴掌,又恢复了平日里的气势。老爷子哈哈一笑,抿了口茶水,他老人家极少跟娘亲当面较劲。

    “……”我瞅着老三,无语了,被我明里暗里不知道收拾了多少顿,可这小家伙就是粘我,实在有些头痛,算了,反正这小家伙是我弟,爱咋咋的,反正干了错事,我这个当哥地会让他知道啥叫对错。

    老爷子正色之后又续道:“至于玻璃坊,那是二郎里后来自己又琢磨出来的产业,归你自个,不许再言。以后你整出来的甚子,都归你自个,不许你给你大哥和老三,他们若有本事,自个找钱去,反正家里这么多的积蓄,就算是安稳的作个富家翁也是可以的。另外,老夫跟你们娘亲商量好了,家里边的那近百万贯的家财……”

    我赶紧抢话头道:“父亲,家里的钱,我一文也不能再要了,您好歹也给二妹,还有大姐留点,另外您二老还需要养老!”

    娘亲拍了我一巴掌嗔道:“这孩子,百万贯,娘跟你父亲养老能花多少钱,你大姐已经嫁了出去了,至于你二妹……”

    老爷子清了清嗓子,一脸和悦之色地看了我一眼:“二郎这话,倒是让老夫也觉得有些……这样吧,到时候,给你姐姐一些,也算是我们尽父母的责任,你二妹的,等她出嫁以后再给她便是了,也让她嫁得风光一些,不过,剩下的钱嘛,你们哥仨,一人十万贯,二郎你不用说了,为父知道你赚钱的鬼点子多,不过,你那院子,还没修好呢,为父给你的,莫非你也拒绝不成?”

    “孩儿孩儿明白,那就多谢父亲了。”我只能答应了,钱我很喜欢,但我喜欢的是掏别人的腰包,而不是掏自家的腰包,或许是后世没有兄弟姐妹、父母早亡的缘故,我总是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亲情,生怕一不小心就伤害到家里的人,况且,金钱对于我来说,根本就只是一个数字而言,如此让我在两者之间选择,我宁愿选择前者。

    -----------…

    “就权当我跟你娘养如此处置,夫人您看合适吗?”老爷子总算是絮絮叨叨地把一切都处理完了,然后回头问娘亲的意见。

    “自然是按老爷您的意思办,妾身是妇道人家,家中的小事倒是可以做做主,这分家的事,还是老爷子您作决断吧。”娘亲也没意见。老爷子瞅了一眼娘亲跟老三,看到今天娘亲很给他面子,没有跟他对着干,这倒是让老爷子觉得有些讶然,不过也是,这种事情也只能由老爷子出来的决断,娘亲就算是拿出了主意,只要老爷子不点头,就算是说到官府去也照样没用。

    当夜,老爷子亲笔提了字据,让我们哥仨签字画押,一人一张,小三也规规举举地提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就当是分家的契约。大哥没意见,小三小p孩子一个,能有糖吃就啥意见也没,而且,这里边也没有任何一项是亏待于他的。至于我,虽然觉得心里欠疚,不过,对老爷子的风雷厉行还是很有感触,至少这样一来,以后家里的人也不需要争个你死我活了,这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场面。

    况且,我那几个老婆除了绿蝶,没一个是善良之辈,嗯,对我倒是全心全意,可除我之外的任何人,我都不敢打保票她们会干出啥来。

    回到了我的小院子,召开家庭会议,把老爷子所作的决定宣读了一遍,并且,给这几个婆娘作出了详细地解释。“俊郎不用说了,说起来,还是咱们这一房占了大头,公公这也算是为了俊郎煞费苦心了。”程鸾鸾牵住了我的手,温言轻声道。

    “公公不愧是一朝执宰,这样一来,也省了日后伤到你们兄弟之间的和气。”宫女姐姐抱着房珏笑道。嗯,这话在理,我最烦的就是家事不宁,最恨的也就是家庭不和睦不团结,所以李漱、程鸾鸾、宫女姐姐这三个不是善良之辈的女妖精很明白我的心思,至少在我的跟前绝对不会出现互别苗头的架势,而且都相处得挺不错,另外,我跟大哥的关系同样很不错,虽然达不到兄弟齐心,齐利断金的那种夸张,不过,也属于是模范类型的。

    家事在很平静的状态下处理完毕,没有吵闹,也没有后世那种分家分到法院,闹得一家子亲情断绝的场面,嗯,在大唐这样以仁孝治国,仁孝治家的社会制度之下,想出现那种情况,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第607章 很失败的冬运会

    大冷天的,孩子们都出不去玩,蹲在家里,我也不可能教小孩子打麻将,绞尽脑汁着对着我的这四个娃儿想了老半天,才想起来,小孩子的玩意,小孩子的钱我可是还没赚过呢,得,男娃子,好办,摇的木马,至于女娃子,那就整一些布娃娃,我可没有那种针线活的本领,不过,并不代表我的婆娘没有,绿蝶、程鸾鸾、宫女姐姐可全是女红高手,至于李漱……我不予置评,当年进家门的时候承诺给我纳一双鞋,到了现在都有两年了,都还没见她动手,每次都找理由支开,后来总算是有一次露出了马脚,,她见程鸾鸾绣花儿,也跑去凑热闹,结果绣出来的玩意把我给吓了一跳,还以为哪里窜出来的扑灯蛾在非礼人家蝴蝶妹妹。从那次一后,李漱咬牙切齿地发狠要修练绝活,遗憾的是,她的女红天赋不高,最多也就是绣绣印象派作品而已。

    我只给了她们一个设计理念,画了一个草图,其他的交给绿蝶他们,没曾想不到两天,布娃娃就给这三位给合力整了出来,让二妹和闺女高兴地都快不想睡觉了,夜里都非要抱着布娃娃在怀里方肯闭眼,至于老三,都七岁了,也来跟我儿子争木马骑,让人头疼,只能让房成也照样给他打了一具。

    过完年了,不过,我的事儿更多了,因为,第一届大唐军事学院冬季运动会已经经过了紧锣密鼓的准备之后,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光是田径项目就分了几种。第一种:短跑项目,分为一百米、一百一十米栏、二百米,四百米,然后是中长跑,分为一千米、三千米和五千里。

    另外还有就是游泳一千五百米,骑马一万米,跑步一万米地铁人三项,嗯?铁人三项是夏季运动会的,现在只能暂丢一边,毕竟大冬天的。谁也没那心情跳冰水里受虐,况且大冬天的。河面都结了冰,你总不能让大活人学鱼钻冰水里潜泳吧?那绝对是死亡运动。举行了的话,怕是俺这脑袋都保不住。

    -----------…

    所以只能打消了在冬季运动会举行这一项目的念头,马球、唐式足球、唐式橄榄球、角抵、自由搏击、跳远,跳高、跳绳,排球、篮球、羽毛球……而且现在是冬天,我还有招,速度滑冰。还有滑雪,同样的是超长距离滑雪和短距离速降滑雪。花样实在是太多了,光是小项就有近五十项,当然,禁止任何人敢学第一届大唐军事学院夏季运动会的那半打青春版程叔叔那种啥都报名,那会活活把人给累死的。

    每个人只允许参加五个项目。当然集体项目不计入,也就是说大伙都能报五个单项,加上五个集体项目。如今学院的人可不少。一万多人,另外由于李靖伯父和着程叔叔等一帮外聘教职工也叫嚣着要参加进来,没办法,只好安排了一些老年体育活动,比如门球、台球、麻将、纸牌等等适合年纪大,身体不太灵便地老人玩的动作,可谁曾想,这帮子老家伙没一个领我地情,非要组建一个马球队,吹嘘自个当年如何如何,我本不想答应,生怕这群大唐的老妖精出个啥子意外,李叔叔还不把我地皮给扒了,赶紧去打李叔叔来主持公道,可谁曾想,不去找还好,一去找,自个撞上了李叔叔的虎口,李叔叔也同样奋勇争选,报名参选,还好,被劝了大半天,总算是同意只参加一项,也就是马球。

    特意辟出了一块地皮来作为比赛场管,这也就是根据后世的简易场地进行设计的,整个场地都是学院里那帮吃饱了没事干的兵痞花了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建设出来的,因为是冬天,所以没有使用水泥,四面都是用泥搭地宽台阶,便于大伙坐下观赏,大约有六排位置,四个角都是留开,作为出入口。大概能容纳近两万人观看比赛,如果人挤人的话,能容易纳四五万人。

    这里是专门用于马球、唐式足球和唐式橄榄球的比赛场地,另外,边上留出了宽约三十米的跑道线,是专门供田径运动员们使用的场地。

    不过,由于皇帝陛下亲自参与比赛的消息在长安传开之后,长安老百姓都起了看戏地心劲,好些个无聊人士都凑了过来,原本我们起意堆筑出来的大型田径混合场地还真起了大用,上至皇亲贵戚,下到平老老百姓,全都凑热闹的挤了进来,把整个大场地挤得满满当当地,偶尔男男女女都有,这一点上,可以看得出大唐的风气是前所未有的开放。

    军事学院的演员们激烈的对抗性表演很是得大家的喜欢,那鼓子喊加油的劲头甚至不亚于后世奥运会的各国拉拉队,只不过,他们也不知道该给谁加油,反正让两边死掐,掐得热闹就成,不过,经过了我们这些学院头目的紧急磋商之后,决定在各处都安c解说员,分布一些关于各个项目的基本比赛规则,有的小老百姓不识字,没关系,宣读给他们听,提高他们观看比赛的热情劲,而且,观众越多,欢呼声越高,下面的比赛者也越卖力,形成了双赢局面。

    当李叔叔率领离退休干部马球队出场的时候,全场起立的欢呼声让李叔叔激动地一个劲地挥着手中的马球杆,洋洋得意之极。而且李叔叔不知道出于是宣传大唐军民一家亲,还是为了摆显他的马球技术,反正擅自越权把我们的赛程改得乱七八糟的,为了照顾李叔叔的情绪,为了让他能看到新的运动项目,只能把原定三天的比赛时间延长了五天方才结束,而且,程叔叔等老流氓瞅见学员们滑冰觉得新鲜,也跳去上,还好,大冬天的,都穿得厚实,程叔叔摔了个大马趴之后放弃了在冰面上与学员们争雄的念头,不过,倒是对那种用来给裁判当交通工具的马拉雪撬上了心思,一帮老兵痞,包括李叔叔,全不把咱们的运动会当回事,倒像是变成了他们的游乐场。裁判们自然不敢跟这些个军衔都是将军和大将军的人争地盘,只能灰溜溜地交出了自己的座骑,供这帮老兵痞撒野。

    “大人,您还是别生气了,反正陛下和大将军他们高兴就成。”边上,席君卖小心翼翼地递话过来劝慰我道。

    -----------…

    气的两眼发黑,心里恶气难耐的我恶狠狠地咬着瞅着一帮老流氓霸占了裁判的雪撬车,在雪地上大呼小叫地奔驰着,摇了摇头:“我能气什么,算了,由这帮老爷们,随他们玩去。反正明天找他们要体育经费的时候他们也该会给得痛快一点。”

    体育经费,这是我发明的新名词,学院的资金虽然获得了李叔叔的大力支持,但也不是说你想拿来咋花就咋花的,每一次买什么东西,都要去找李靖伯父签字,通过了他的审核,批准了,我才能往学院的财务那里支取钱帛,虽然麻烦,我倒也觉得没什么,只不过这一次办运动会的经费,还是我费尽了唇舌,才好不容易从李靖伯父的嘴里硬掏出来的三千贯,作为奖金、比赛用球等一系列的活动费用,若非是我朝里边私下里垫了近千贯,那我们大唐这五十个体育小项至少要削减十个。

    不过,通过了这一次的体育活动之后,至少让李靖伯父放了话,如果在举办类似的活动,学院及他本人都会大力地支持,而李叔叔也同样首肯,并且提议,等到第二届夏季运动会的时候,会让大唐帝都的十六卫都各派出一支代表队来进行参赛,按李叔叔的那堂而皇之的话来说是:既增强大家伙争强好胜之心,又能锻炼队伍,激励士气,何乐而不为?最主要的就是他们还能看热闹,靠!一帮子无耻之徒!

    教书育人,这才是我的本行,不过,我同样也大受打击,原因是今年年初新调拔了一批新人进入了鸿胪寺,这帮子死读书的国学学生说什么我大唐泱泱之大国,华夏中国,向来以仁义礼信待人,对待他国也好,敌国也好,都同样应该用这样的办法,当然,然后被我用雄辩给驳得哑口无言,顶着一脸的唾沫星子p也吭不出一个。

    “怎么了,都安静了?还有谁不服,还有谁觉得他有道理,可以站出来继续跟本官再来争辩一场,若能赢我,本官愿意登报向你们道歉。”喝了一口水,看着这十余位年青的学子,心里很生气,怎么搞的,大唐的国学里怎么尽出这些个玩意,我更恨那个大唐的教育部长、国子祭酒孔颖达孔老头子,瞧瞧他都教出来的是什么玩意?

    第608章 鱼饵

    看来,大唐的教育事业,已经快到了作出改革的重要关口了,再这么整下去,大唐的朝气和开放,还有大唐的进取和积极拓展精神会给这些个儒生给一点一点的消磨掉。

    不管怎么说,如今我也是个文化人,大唐有名望的文豪,虽然我没有开宗立派,但是在士林的声望绝对也是有相当的支持者。不说别的,光是那本大唐时代周刊,就替我赚取了不少的名声,不仅仅是士子们交口称赞。

    更何况我当年在曲江楼上,当着吐蕃国相的面,一首慷慨激昂的《出塞曲》,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y山。”的成名绝句被无数文人s客传唱,更是激起了大江南北的士子们爱国热情和对我这个爱国志士的崇敬。

    如今,我的两个出版社里可是网罗了不少的精英人士,最出名的一个,就是少年得志的骆宾王,这家伙可是我好不容易才淘到手中,去年秋试,他借了路费才来到的长安,可是他虽是薄有才名,无奈在长安少有交集,不过,因为他的一个同乡正好在我的编辑部里打工,于是就把他介绍到这儿来。

    没曾想,他到了这里之后,正可谓是如鱼得水,春试不中之后,就干脆留在了编辑部里,成为了我手中的一员得力干将。当然,被我留下的这些人,都是认同我的达、崇贤馆学士李延寿、秘书丞、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虽然对我很反感。认为我是他们读书人中的耻辱。

    当然,给予我支持的同样不在少数,例如同样是著名学者的左庶子,进侍中于志宁;少有才名的中书舍人、给事中许敬宗;另外还有一位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医药、制图、军事、历史、文学、哲学乃至五行、龟蓍、历算、象戏等地超级牛人:太常丞,太子司更大夫吕才。

    双方各持一词,一开始是为我的所作所为进行争论,孔颖达更是大加抨击我的外交政策,说我这个人无德行。无德行?好嘛,这话一出口,终于激起了众怒,废话,造出了偏宜的纸、印出偏宜的书,让天下贫苦读书人能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多次帮助那些落榜地士气,刊印文选、发放稿酬等一系列的行为让他们根本就没办法剥夺士人们对我的好感,反而被这些不怕老虎地初生之犊给骂得狗血淋头。

    他们只好转移目标,至少对我的才名和我的才华表达了认同,对我的人品不再敢加以攻击,而把方向对准了我的文化观念,不过,咱们这边也没一个是善良之辈,接招呗!《大唐时代周刊》给予了双方一个辩论的舞台。我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跳将出来加入到争论之中,只是继续发表我的各类学术报告,研究科题目,摆着一副正人君子的嘴脸,学者的派头,循循善诱地教化着,诱惑着那些热血青年改换门庭。

    说来令我欣慰的是,别说是大唐时代周刊,就算是报纸上也全是轰轰烈烈的论战,但是风气开放的大唐朝政对此采取的是默许的态度,朝野上下都用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一切,

    因为他们开明,他们不会因言而治罪,不为因为学术争论甚至政治走向的争论来治罪,这不愧是我最欣赏的时代。

    不过,这两天,最引起轰动的就是我新发表的一篇文章。别说是学术界,也别说士子、书生了,就连国学馆、弘文馆、崇贤馆等大唐各大学馆都乱成了一锅粥,学生们吵闹的那股子架势差点把天都给掀翻去了似的。

    而我,丢出这篇文章之后,依旧继续过着我深入简出、陪老婆吹牛打p,逗着小孩子玩乐,偶尔去应差的逍遥生活。另外,天暖和了,我还得把我的新院子的最后项目:通天宝塔给修整好。由于玻璃的制成,让李漱疯狂,嗯,必须要用疯狂才能形容这个漂亮妞对金钱和享受的执着,新院子里所有的窗户一律全部采用玻璃,照她的原话说,一睁眼,就能瞅见外边的花花草草的,那一天的精神头都要好得多。

    这样一来,可苦了玻璃坊的工匠了,加班加点地整着平板玻璃,不过还好,目前玻璃坊已经被李叔叔革令重新选址,同样,建到了武研院距离不远的渭河边上,并且比原来的工坊大上了数倍,不过,戒备之森严比之以前更甚,李叔叔很美其名曰:按贤婿你的说法就是保密,有我大唐的将士给你家的玻璃坊站岗,这下子,你可就安心的收钱了,再说了,老夫拿了你的分红,力都不出一把也说不过去……

    -----------…

    就在我刊登了那篇文章之后的第四天,李治又来窜门子了,我斜躺在榻位上,把老三老四隔在榻位里边,免得两个小家伙一会掉下来,回头朝着正在抿着茶水的李治笑道:“怎么了?什么风把你给吹我家来了。”

    李治毫不客气,也没有一点架子地一p股就坐到了榻上,自个给自个倒了一杯茶水一饮而尽,抹了抹嘴瞪了我一眼:“俊哥儿,你可是好有闲情雅致啊,捅了那么大的一个漏子,一转眼,人就窝在家里边装小媳妇,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怎么了?莫非小治你觉得为师做错了不成?”我示意丫头们把孩子带出门去,坐正了身子,朝着李治笑道。

    李治摇了摇头:“错是肯定不错,我父皇这几日,天天都拿着你那篇文章,一个劲地夸好,本来嘛,读书人读书是为了什么?不就是考取了功名。”李治再伸两手指头,挟起了枚青果子丢进了嘴里刚砸巴两口,脸挤成了一团,赶紧吐了,饮了口茶水漱口,方自又道:“考取了功名,能光宗耀祖,也要为百姓做一些事情,那么,他们就不该死读书,读死书,因为一读学习知识,一面为我大唐社稷着想才是,见了这篇文章,治对俊哥儿对我大唐的拳拳之忠,令治实在是感怀至深。俊哥儿上边的结语更是让治每每念起,必有所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我笑着摇了摇头:“我说小治啊,你上我这儿来,该不会就是为了拍我的马p吧?”

    “俊哥儿你这话可太不地道了,这可是我的肺腑之言,到了你的嘴里边怎么就变了味了。”李治愤愤地道。手中的山水画绸折扇摇个不停。

    “好了好了,别夸了,这几日,怕是夸我的人也多,骂我的人也不少吧?”我伸了个大懒腰朝着李治笑言道,活动了下腰杆,躺了一下午了,身上还觉得不对劲,浑身发痒,看样子我还真是个劳碌命。哼,不说别的,光凭这副对联,绝对能让本公子在士林的名望更上一层楼,当天那位东林党的老大也就是建了一所东林书院,写了这么一副对子,方名震天下的。如今,我只不过先丢了一个鱼饵出去,日后,别说一所书院,凭我的财力、物力、政治影响……

    第609章 亮招

    李治点了点头:“嗯,不少,不过,骂俊哥儿你的,大都是那些个老儒生,年轻的大都是站在您这一边的,这两日,大唐日报可是天天都脱销啊,我府里边订的三份报纸,全给他们给瓜分得一干二净。不过俊哥儿,今天我可不是光是来你这儿溜达的,最主要就是父皇这几日一直在忙着处理政事,没法抽空,所以让我来问问你,你那上面提的考试改革到底要整么改法。不过,我父皇可没让我这么说,只是让我自个悄悄问问您,不过,我信得过俊哥儿,就直接把话给挑明了说。”

    我身形一顿瞅了李治一眼,大唐的科举制度,我已经c过手了,比如我婆娘的提议的科举糊名制,撰抄制,它们已经试用了两次,效果不错,不过,李叔叔看样子觉得还不够,好几次都跟老爷子提过,科举制度不能完全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就算完事,还得改进。

    李叔叔不让我爹来问我,而让李治来问,看样子,李叔叔希望这事能让我跟自己的徒弟好好地交个底,毕竟都是年轻人,我还是李治的老师,说话至少要比蹲我老爷子跟前自吹自擂随时担心挨揍要随便得多,很多话,我可以跟李治说,跟我的婆娘说,跟我的儿子女儿说,但是,在长辈跟前,总会有所保留,第一,出于尊重,第二,出于忌讳。李治这么一说,我倒还真不好随便便两句话把他给忽悠回去了。“这说起来,可就多了。不过,为师倒先要问问你,我大唐取士,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让这些考取了功名地士子继续做学问,还是想让他们为国家,为朝庭,为百姓效力?”我坐了下来,很严肃地向李治问道。

    “为我大唐江山社稷效力。”李治想也没想就答了我的问题。“嗯,很好,那我想问问。就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一个县有百姓两万户。你去当了县令,你就得需要知道一个百姓一年需要多少米粮才能得心糊口。当地的水田有多少,旱地有多少,若是遭了灾害,需要多少粮食米面才可以救急,当地出产什么,缺什么……”十七八个问题全丢了过去,李治当下就傻了眼。吭哧半天:“俊哥儿,您说的这些个,治确实答不上来,可跟科举改革能有多大的关系?”

    -----------…

    我听了这话,不由得摇头叹气,这根墙头草还真是没长大。连这里边的道理都分辨不出来。李治似乎也有所悟,不过,他依旧是一副死脑筋:“俊哥儿。您说的这些,咱们大唐的常科不也还开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吗?”

    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制科和常科。制科是皇帝特旨召试,即由皇帝亲自主持地不定期考试,科目往往临时设置,比较常见的有直言极谏、贤良方正、博通坟典、军谋宏远等科,目地在于如求急需的人才,平民及官吏皆可应试,还可以一试再试。考中后,有官者升迁,无官者由吏部授官。

    “我告诉你一件事,为什么考中之后,还需要做铨选?”我斜了一眼李治,慢条斯理地言道。

    常科以明经、进士二科最为重要;明经考试地内容有贴经、经义、时务策等,以贴经墨义为主,着重儒家经典的背诵;进士考试的内容在高宗前仅为时务策,后来加试杂文,即诗、赋等等。经义全赖背诵,诗赋则需发挥,因此,中明经易,中进士难。明经及第比例为十分之一二,进士及第比例为百分之一二,相差悬殊,所以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进士及第虽难,但及第后却易于升迁,时人称之为“登龙门”。而铨选更是大唐先择各位考上的士子的杀手简,重中之重的一个项目,也就是在你科举考试通过后,仅取得进士及第或明经及第地出身,尚不能正式入仕。只有再通过吏部铨试,才能释褐授官。

    故吏部试亦称“释褐试”。唐代铨选按文武两途,分别由吏部和兵部执掌。吏部铨选主要以身、言、书、判选人。身指体貌丰伟,言指言辞辩正,书指书法遒美,判指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则先以德行取;德行一样,则先取才能。

    李治挑挑眉角:“我怎么不知道,铨选怕就是择其优者以为官吏嘛。”

    “你知道就好,那我问问你,考中之后,过释褐试者能有几何?”

    “十之三四之数吧。”李治砸了砸嘴,唐代的科举制度,远远比后世明清的科举制度要高上一筹不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取士重其德行,凡是风评差者,德行有亏者,就算你在考试的时候文采做得跟花儿似的,照样不会取你。

    正是因为这样地制度,才得以让初唐之时的吏治极为清明,特别是在李叔叔的贞观和李治地永徽年间,更是如此,作官者都一向以德亏为辱,德行有亏者,别说做官了,上哪都受唾弃,就算是大唐的商人,至少在明面上同样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恶行。

    不过唐宋以后释褐试这种审查制度却消亡在了历史上河当中,释褐试按现代人的口语来说就叫道德调查,品德不好,德行有亏的人,那是肯定不会让你做官的。当时,以大唐律共有五百零二款,条款分明,本来诸如“刑不上大夫”这一套,在唐朝的实行,是非常严格的,李叔叔就曾经有著令:州县论死三覆奏,京师五覆奏。狱已决,尚芋然为彻膳止乐。至晚节,天下刑几措。这也就是说,正规的封建制度下,也是不轻易杀人的,特别是朝臣,一定要皇上亲自断定是否该杀,而且要反复三到五次;杀一个大臣,“罪在朕躬”,按规定,皇帝本人还“撤膳、止乐”,以惩罚自己。所以直到贞观未年,除了谋反之罪,李叔叔没有因为其他过错而处死过任何一位大臣。

    这一点,很能说明问题,但是,朝臣有没有过错是一回事,无为而治?如今的大唐需要的是繁荣,需要的是开拓和进取,而不是要一些只求安稳不求过失的官员,那样的话,还不如提升一帮七八十岁的老头坐在朝堂上,宁无功,不求过。

    -----------…

    当官,首先就得政治过硬,思想素质坚忍,品德优秀。如今大唐拓地万里,官吏缺少让李叔叔很是焦头烂额,可几大国学馆教出来的读书人,读书是一把好手,可才能?哼,就我瞅见的,分派到鸿胪寺和主客司的那批子士子,简直就是误国之徒,如果说他们不经过我的洗脑,不经过我的敲打和训导,不经过严格的政治思想教育,别说能在外交上为国家,为我大唐争取利益,怕是把自个的国家给卖了,还在那洋洋得意自己又遵循了儒家的为人相处之道,宣扬了大唐的仁德和礼仪呢。

    如果当初,由这帮子人跟象雄国谈判,又或者是跟薛延陀部谈判,怕是他们不仅仅不会占偏宜,十有八九还会为了博名声把战俘都无条件的放回去,来年开春,又让他们来咱们大唐的边陲跳s,杀我百姓,掳我妻女。

    另外还有一件让人可气的事,是骆宾王告诉我的,河南道山东境内的密州的莒县县令,文采风流,才能全用在了作学问上,可对于治理百姓,啥玩意都不敌,前年遭了水灾,他这位县令大人向密州刺史报告灾情之时,竟然连灾民有多少,需赈灾的粮款多少都报不出数目,一时间传为笑谈。

    “……所以我才写了这么一篇文,就是要告诉天下的士子,告诉那些个读书人,作学问是好事,考取功名也是好事,光宗耀祖,也没人拦你,但是,既然你一心要报效国家,为何不多用你那颗比寻常百姓更灵活的头脑多思考一下,多了解一下呢?诗词歌赋能当饭吃吗?才华可以让你治下的老百姓换到几石斗来充饥?当然,我也不是反对其中一些只希望能做学问不管其他的人,但是,其中的大部份人,读书的目标,就是为了做官,做官,你不了解民生,不了解百姓的疾苦,能做好官吗?若是这样,还不如回家去卖豆腐!”我唾沫横飞地对某些官吏和读书人进行抨击,不抨不行,因为这种事例我已经看到很多了。

    第610章 耍了一宝,又下了个套。

    “我说俊哥儿,你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