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小说网 > 都市言情小说 > 全面战争之纵横全球 > 全面战争之纵横全球-第13部分

全面战争之纵横全球-第13部分

    撤换了云阳国狱的全部官吏,一律由材士营将士替代。其次,赵高亲自遴选了几名对李斯有种种恩怨的能吏,又由这几名能吏遴选出十余名法堂尉卒,专一作李斯案验勘审,只听从于赵高一人号令。再次,赵高对勘审人马定下了必须达成的方略——以各式执法官署名义连续勘审,反复榜掠,不怕反供,直至李斯甘心自认谋逆大罪!诸事谋定,这班勘审人马便开始了对李斯的无休止的折磨。

    开初几次勘审,李斯一直都是声嘶力竭地喊冤,坚执认定是赵高图谋陷害自己。可一班乔装吏员根本不听李斯辩冤之说,只要没听到认罪两字,便喝令行刑手榜掠,直打到李斯没有力气开口说话为止。榜通榜,捶击抽打之意。其时所谓榜掠,实则是非刑打人的一种通常说法。也就是说,榜掠不是一个法定刑种,更没有法定刑具,棍棒竹片手脚等等皆可施为,与市井群殴几无二致,只任意捶击抽打便是。赵高此等谋划极为恶毒,一则可辩之为没有用刑,二则极大地辱没李斯的尊严。于是,十数名壮汉轮流任意殴打李斯,拳脚棍棒竹条任意加身,除了不许打死之外没有任何顾忌。此等榜掠的侮辱意味,远远大于法定酷刑。冯去疾冯劫所言之将相不辱,尚且说的是狱吏酷刑之辱,而没有包括此等更为卑劣的辱没,故而宁愿一剑刎颈。而目下这种频频榜掠,对于李斯这个毕生受人景仰的国家勋臣,无异于最下作的痛苦羞辱。

    然则,李斯终究有李斯的特异之处。这一特异,便是面临此等下作侮辱,反倒奇迹般地激发出李斯少年时期的市井本性——你打我么,我不怕!你想叫我不堪受辱而死么,我偏不死!非但不死,我还要辩冤!当然,终究很难说清其中缘由,总归是榜掠李斯“千余”次,而李斯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虽不胜苦痛,终究认了罪,然却以奇特的认罪方式坚执地为自己辩冤。

    记不清几多次的榜掠之后,有一日的勘审官自称是谒者署巡视国狱,询问李斯可有认罪书上达皇帝?李斯身为丞相,自然清楚这谒者署是职司各种公文传递兼领巡视治情的官署,虽非九卿重臣,却可直达皇帝书房。于是,一闻问讯,李斯便点头道:“足下稍待。笔墨白帛。”那个谒者很是欣然,立即吩咐随从拿来了笔墨白帛。李斯略一思忖,提笔写去,便留下了一件中国历史上最为奇特的认罪书:

    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素有大罪矣!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而已。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又内修兵甲,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此,臣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此,臣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此,臣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此,臣罪四矣!更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此,臣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此,臣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此,臣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这,这也算得认罪书?”

    此番乔装谒者的勘审官秉性迂阔,对李斯此等认罪之法大为不解,可又不敢不原件带回呈给了赵高。赵高接过白帛抖开浏览了一遍,嘴角一抽冷冷道:“此等小伎俩糊弄老夫,李斯也敢?”一伸手将白帛向书案的砚池中一摁,白帛字迹立即被墨汁淹没得一团墨黑,“狱中之囚,安得上书!”假谒者恍然大悟,连忙一拱手道:“禀报郎中令,李斯认罪伏法,并无向皇帝上书!”赵高淡淡点头:“自然如此,用得说么?”

    此后月余,又是御史、侍中、谒者诸般名目的不断勘审。李斯只要提起上次的认罪书,或据实辩冤,立即便招来一顿拳脚交加或竹片棍棒横飞的侮辱性殴打。只要李斯认罪,勘审官便立即下令停止榜掠。如是日久,遍体鳞伤的李斯再也没有了翻供的心思。赵高看看火候已经到了,便特意晋见胡亥,报说李斯案验已经初定,请陛下派出特使做最后查勘。胡亥对赵高的忠心大为赞赏,立即煞有介事地派出了御史大夫府的官员做最后勘定。

    这一日是六月末,云阳国狱的大堂依旧是幽暗冰凉。

    厅堂中央的大案上横架着一口尚方金剑,一位高冠中年官员正襟危坐案前。当李斯被新狱吏们强行摆弄着换上了一件干净的囚衣被押进来时,中央案侧的一名文吏高声宣呼了一句:“御史中丞奉诏查案,李斯据实辩说——!”李斯头也没抬,只木呆呆地默然站立着。中央大案后的官员一拍案道:“李斯,本御史奉皇帝尚方剑查案,但据实辩说无妨。大秦律法,你自熟知,不需本御史一一解说。”

    李斯蓦然抬头,眼中星光一闪却又瞬间熄灭了。李斯分明看到了御史两侧的四名甲士后的那两排熟悉的榜掠打手,正冷冰冰盯着自己。李斯突觉天旋地转,直觉棍棒拳脚风雨呼啸劈头捶击四面而来,闷哼一声便昏厥在地了……片刻醒来,李斯眨了眨干涩的老眼,还是没有说话。

    “人犯李斯,可有冤情陈说?”堂上又传来御史官员的问话。

    “斯认罪伏法,无冤可陈。”李斯木然地重复着说过无数次的话。

    “谋逆之罪,事皆属实?”

    “斯认罪伏法,无冤可陈。”李斯依旧木然地重复着。

    “如此,人犯署名供词。”

    在书吏捧来的一方硕大的羊皮纸的空白角落,李斯艰难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最后一笔摇摇欲下,大笔却噗地落地,李斯颓然昏厥了过去……

    李斯不知道,这位御史中丞是唯一一个真正勘审案件的执法官员,于是便错过了这唯一的一次辩冤机会。然则,这样的偶然不具有历史转折之可能点的意义。即或李斯辩冤了,即或胡亥知道了,李斯的命运依然是无法改变的。其根本原因,既在于李斯的巨大的性格缺陷与人格缺陷,更在于赵高的顽韧阴谋,更在于胡亥的下作昏聩。唯其如此,李斯的这次遗憾并不具有错失历史机遇的意义。

    当这个御史中丞将勘审结果禀报给胡亥,并呈上李斯的亲署供词后,胡亥大大地惊讶了,连连拍案道:“啊呀!若是没有赵君,朕几乎被丞相所卖也!”御史中丞走了,胡亥还捧着李斯供词兀自絮叨着,“这个李斯,他还当真要谋逆,还当真要做皇帝?不可思议也。他也不想想,有赵高这般忠臣在,他能谋逆么?能做皇帝么?蠢也蠢也,李斯蠢也!”胡亥絮叨罢了,吩咐侍中将一应供词等与李斯谋逆案相关的文书全部交于赵高,要赵高量刑决断,自己又一头扎到滛靡的漩涡去了。

    七月流火,咸阳南门外的渭水草滩上搭起了罕见的刑场。

    自商鞅变法以来,渭水草滩是老秦国传统的老刑场。然则,寻常人犯的决刑不会在这里。渭水草滩的刑杀,都是国家大刑,用老秦人的话说:“渭水大刑,非乱国j佞不杀。”老秦人屈指可数的渭水大刑杀有三次:秦惠王刑杀复辟老世族千余人,秦昭王刑杀诸公子叛乱人犯数百人,秦王政刑杀嫪毒叛乱余党数百人。这次刑杀正当天下大乱之时,杀的又是谁也料想不到的丞相李斯三族,咸阳老秦人深深地震撼了。寻常国人对朝局虽非丝缕皆知,然对于大局大事大人物,还是有着一种相对明白的口碑的。此时的李斯,声望虽已远不如两年之前,然在民众心目之中,李斯依旧是个正臣,说李斯谋逆作乱,几乎没有一个老秦人相信。而此时的赵高,声名虽不显赫,却也是谁都知道的当今二世的老师。二世胡亥逼杀扶苏,逼杀蒙恬蒙毅,又杀戮皇子公主,不久前又杀三公大臣冯去疾冯劫,老三公九卿一个个全完,凡此等等劣迹,老秦人件件在心,如何能好评了胡亥赵高?民怨虽深,奈何此时关中咸阳的老秦人已经大为减少,又是老弱妇幼居多,民心议论无法聚结成为战国之世能够左右朝局的风潮,眼睁睁也是无可奈何,只有徒然怨恨而已。更有一点,此时的关中人口大多是一统天下之后迁徙进入的山东老世族。虽说已经是布衣之身,这些老世族及其后裔们却依然清晰地将关中视为异国,对秦政之乱抱有浓烈的幸灾乐祸之心。尤其在山东大乱之后,关中的山东人口虽因咸阳有五万材士而不敢轻易举事反秦,然其反秦之心却早早已经燃烧起来。当此之时,秦国要杀丞相李斯,老世族们立即高兴得人人奔走相告了。毕竟,在六国老世族眼里,李斯是剪灭六国的元凶之一,是祸及天下的秦臣首恶,被夷灭三族自是大快人心也。此等情势之下官府文告一经张挂,关中大道上便络绎不绝地流淌出前来观刑的万千“黔首”。

    夏日的清晨,天空阴沉得没有一丝风。

    赵高的女婿阎乐率领着万余步卒,在草滩上围起了一个空阔的大场。场中正北是一座黄土高台,台上空着一张大案。场中立着一大片狰狞的木桩。木桩之外,有一张三五尺高的木台,台上立着两根大柱。甲士圈外的“黔首”人潮黑压压漫无边际,兴奋的嗡嗡议论声弥漫四周。

    卯时时分,随着场中大鼓擂动,土台前的阎乐长声宣呼,身着高冠朝服的赵高带着一班新贵昂昂然上了刑台。之后,李氏三族的男女老幼被绑缚着一串串押进了刑场,嫡系家族队前便是李法李拓两位长发散乱的公子。李氏人口一进入刑场,立即被一个个绑上了木桩,恍若一片黑压压的树林。

    “带人犯李斯——!”

    随着阎乐尖利的呼喊,一辆囚车咣当轰隆地驶进了刑场。在距离高台三五丈处,囚车停稳,四名甲胄武士打开囚笼,将李斯架了出来。此时的李斯须发如霜枯瘦如柴,当年英风烈烈的名士气度已经荡然无存了。李斯艰难站地,木然抬眼四顾,忽然看见了远处木桩前的中子李拓,一时不禁悲从中来,苍老的声音游丝般遥遥飘荡:“拓也!多想与儿回归故里,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追逐狡兔,岂可得乎——!”

    “父亲——!子不睹父刑!儿先死也!就此一别!……”

    悲怆的哭喊中,李拓猛力挣起,跃身扑向木桩尖头,一股鲜血激溅草地。李斯眼见最心爱的儿子如此惨死,喉头猛然一紧,当即昏厥过去……一时间,次子李法与李斯的其余子女纷纷挣扎,都要效法李拓自杀,可被已有防备的甲士们紧紧拽住,没有一个得遂心志。台上赵高冷冷一笑:“一个不能死,都要先看李斯死。”说罢,赵高起身,走到了已经被救醒的李斯面前拱手淡淡一笑,“丞相,高为你送行了。”

    “赵高!李斯死作山鬼,也要杀你!……”李斯拼尽全力吼了一声。

    “便是做鬼,你也不是老夫对手。”赵高又是淡淡一笑,“李斯,你做过廷尉,老夫今日教你五刑具备的滋味。”

    “赵高禽兽!非人类也!……”李斯已经没有声息了。

    yuedu_text_c();

    随着阎乐手中的令旗劈下,一场亘古未闻的五刑杀人开始了。所谓五刑,是以五种最具侮辱性的刑罚杀人。五刑之一是墨刑,亦即黥刑,也就是给人犯两颊烙出字印;五刑之二是劓刑,割掉鼻子;五刑之三是腓刑,砍断双足;五刑之四是宫刑,割去生、殖、器;五刑之末是腰斩,将人犯拦腰砍断为两截……五种侮辱性刑罚一一施行,连观刑的“黔首”老世族们都大为震骇,人人垂首默然,刑场静如死谷……正当李斯被腰斩之际,天空一声惊雷一道闪电,大雨滂沱而下,雨水带着李氏族人的鲜血哗啦啦流淌,茫茫渭水顿时血浪翻滚。惊雷闪电之中,赵高面前的大案咔嚓炸开烈焰飞腾,刑场顿时大乱了……

    公元前208年酷热的伏暑天,李斯就这样走了。

    李斯被昔日同谋者以匪夷所思的险恶手段所陷害,牢狱中备受蹂躏摧残,刑场中备受侮辱酷刑,其死之惨烈史所罕见,直令人不忍卒说。察李斯一生,功业也煌煌,罪责也彰彰。李斯是缔造大秦帝国的首席功臣,也是毁灭大秦帝国的第一罪人。盖棺论定,李斯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绝无仅有的一个功罪同样巨大的政治家。李斯的文明功业如泰山不朽,李斯的亡秦罪责负铁铸恶名。李斯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性格的政治家。其悲剧根基,在于其天赋精神的两重性:既奉烈烈大争之信念,又埋幽幽性恶之私欲。遇始皇帝此等心志强毅雄才大略之君主,李斯的大争信念与法家才具,得以淋漓尽致之挥洒。失去始皇帝而猝遇历史剧烈转折之险关,须得李斯自家把握自家时,李斯的政治判断中便自觉不自觉地渗进了私欲。此等挥之不去且越来越重的私欲,使李斯一次又一次失去了自我校正的机会,也使李斯蒙受了一次又一次非人的侮辱。

    真正的悲剧在于:寸心煎熬之下,李斯终未能恢复法家名士当有的烈烈雄风,而对下作昏聩的君主始终存有无尽的奢望,对j险阴毒的凶徒始终没有清醒的决断,以致最终以最屈辱的非刑被杀戮。无论是以当时的潮流精神,还是以普世的历史价值观,李斯都没能做到冯去疾冯劫那般以生命的最后闪光维护了人生的尊严。作为大政治家的正义原则,作为奋争者的性恶底蕴,并存于李斯一身,最终淹没了李斯为之奋争的帝国大业,也留下了放行阴谋并与之同流合污的劣迹,更屈辱地毁灭了自己生命。此,李斯之悲剧所在也。

    李斯是政治家的前车之鉴,也是所有奋争者的一面镜子。

    在《史记·李斯列传》之后,太史公有一则独特的评判:“李斯以闾阎(平民)历诸侯,人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列位看官留意,太史公评判有三层意思,独特处在最后:其一,简说了李斯的功业人生;其二,指出了李斯所犯的诸般过失,以及最后的徒然作为:“诸侯已畔,乃欲谏争,不亦末乎!”(天下大乱之时,李斯才想到强力谏争,不是晚了么!)最后,太史公指出了一个普遍误解,“人皆以斯极忠”。显然,太史公不赞同以李斯为“极忠”之臣的评判。经过对李斯的根本性考察,太史公表示自己与俗议是不同的,明白表示:如果说李斯没有末期罪责,那李斯的历史地位便可与周公、召公并列了。也就是说,至少在西汉之世,普遍的看法还是将李斯做忠臣对待,对李斯的五刑惨死是深为痛惜的。《汉书·邹阳传》记载邹阳评价云:“李斯竭忠,胡亥极刑。”《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汉高祖刘邦评价云:“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盐铁论·毁学篇》记载桑弘羊评价云:“……李斯入秦,遂取三公,据万乘之权,以制海内;功侔伊望,名巨泰山。”司马迁首次认定,凡此等等单说一面之词的评判,都是“俗议”。这种认定,实际是将李斯做了两重人物对待,而不将其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忠臣对待,但也没有否定李斯的前期功绩。可以说,在司马迁对帝国君臣的种种评判中,对李斯之评论最为客观公正。

    第十十八话 胡亥的末日

    李斯死了,赵高骤然膨胀了。

    在始皇帝之后的君臣中,赵高始终将李斯看做最大的对手,甚至是唯一的对手。根本原因在一点,只有李斯的丞相府具有掌控帝国权力的轴心作用。无论皇帝如何至高无上,然则只要皇帝是胡亥此等人物,都不可能真正左右李斯。无论赵高这个郎中令如何中枢用事,也不可能真正左右李斯手中的施政权力。即或是当年统兵一方的蒙恬,也不具有李斯这个功臣开府丞相的综合权力。列位看官须得留意的是,帝国权力架构直接由战国传统而来,开府丞相之权力远远大于后世任何时期的丞相。原因之一在于,其时权力系统之细分尚且不足,丞相府具有极大的综合权力系统的特质。譬如,帝国时期尚无吏部,后世最为看重的官吏管理权,尚未独立为九卿重臣之一。也就是说,其时李斯丞相府的施政权,事实上可以渗透到帝国每个角落,影响到包括屯守驻军在内的所有领域。以朝局人事而言,除了大臣职务须皇帝认定,寻常散官与种种实权大吏,事实上都是丞相府举荐,皇帝认可大多是程式而已。始皇帝在世之时,此等丞相权力并未见如何显赫,亦未如何使权力架构失重倾斜;根本点是始皇帝乃强势君主,雄才大略无出其右,君臣协同史所罕见,故能大政蓬勃和谐。而胡亥这等不知政事为何物的皇帝一即位,则立即显示出李斯丞相权力的赫赫然难以制约。

    赵高很清楚,要指望胡亥如同始皇帝那样引领李斯施政,根本就是痴人说梦。即或是赵高自己,对于大政之道也说不出甚个正经主张,无以与李斯匹敌施政。皇帝既无引领大政之雄才伟略,丞相自然也不会甘做实施铺排之角色,而完全可能变成主动实施自家主张的皇帝式丞相。久而久之,大秦岂非李斯之天下哉!赵高如此警觉,当然不是担心大秦天下命运如何,而是担心自家的勃勃雄心落空。从沙丘宫的那个风雨之夜一路走来,赵高的心志越来越大,脚步越来越快,登上最高权力宝座的路径也越来越清晰了。可以说,自从扶苏与蒙氏兄弟一死,赵高的野心堤坝便轰然开决了。堪堪两年,赵高施展种种机谋,顺利清除了一个个权力障碍,使始皇帝在世时的三公九卿悉数败落,使始皇帝的皇族嫡系后裔几乎灭绝,直到今夏只剩下李斯、冯去疾、冯劫三人,赵高终于策动了最后一击。赵高没有想到,冯劫冯去疾死得那般利落,也同样没有想到李斯这个老匹夫死得这般艰难。但无论如何,李斯终究是死了,连三族都被夷灭了,赵高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尽管在刑场的暴雨雷电中大吃惊吓,当夜,赵高还是在皇城的官署中大排了庆贺酒宴。

    “大人廓清朝局,二世该当重重封赏!”一个新贵借着酒意喊了起来。

    “对!郎中令做丞相!”众人一片呼应。

    赵高冷冷一笑:“丞相?左丞相右丞相,老夫听着烦。”

    “大人除却谋逆,功过泰山,当另立官号!”立即有谋士想出了路子。

    “小子说得甚好,都说,老夫当个甚官才好?”赵高打量着一呼百应比仆从还要温顺乖觉的追随新贵们,心头的得意直是无可言说了。侍奉始皇帝大半生的赵高,自看到自己出头之日的那一天起,便立下了一个很实在的心愿:但为天下之主,一定要天下臣民都成为狗一样的奴仆。尤其是左右臣工,更要比狗马还要忠诚,主人下令叫几声便叫几声,绝不能有自己的吠声。谁不愿做这般犬马,立马杀之,根本无须怜悯。对于自己的掌国官号,赵高早早已经谋划好,根本无须与这些奴仆新贵们会商。然则,赵高偏偏要问,要看看这些奴仆新贵中有没有才智犬马,能做到像他当年揣摩始皇帝诸般喜好那般丝毫无误。毕竟,日后还需要更多的犬马之才,仅仅阎乐赵成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在赵高看来,做个好奴仆也是一种大大的学问,也需要过人的才具。一个好的奴仆,要如同坐在老虎背上的狐狸,老虎的权势便是狐狸的权势,老虎的威风便是自己的威风。赵高很为自己得意的是,自己身为一个最下贱的阉人内侍,非但成功侍奉了超迈古今的第一个皇帝,得到了接近列侯的高爵,更将第二个皇帝戏弄于股掌之间轻松自如,将满朝大臣罗织于阴谋之中游刃有余。自此开始,赵高已经分明嗅到了举步可及的至高权力的诱人气息……当然,赵高既要奴仆新贵们温驯如犬马,还要防范他们中不能涌现出如同自己一样的有“勃勃大志”的奴仆。凡此等等,皆须一件事一件事地辨别这些奴仆的资质,给自己网罗成一个牢不可破的犬马天地……

    “我说!大人做天丞相!”一个亢奋的声音惊醒了赵高。

    “天丞相?小子尚算有心也。”赵高淡淡笑了。

    “不!大人做地丞相!地官厚实绵长!”

    “不好!天地人三才,人居中!大人做人丞相!”

    “以小人之见,大人该有王侯之位!”

    赵高哈哈大笑:“你小子敢想也!好!赏小子任选一个侍女回去!”

    “大人万岁!”奴仆们立即欢呼起来。目下赵高官号未定,谁也不想喊出郎中令这个目下已经显得太过寒酸的名号,故不约而同地只喊大人,赵高豢养的这群奴仆们倒是果然精于揣摩主人之心。一时间,众人纷纷各提名号各出方略,赵高第一次不亦乐乎了。

    “小婿之见,目下情势,还是中丞相好。”

    阎乐一句话,众人似觉太过平淡,一时竟没有人呼应。赵高却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竭力很有气度地训诫着这些犬马奴仆们道:“阎乐之见,审时度势,好。尔等都给老夫听着,要想好生计好日月,得一步一步来。老夫固然甚都能做,甚都可做,然皇帝尚在,老夫便得先做丞相,只在名号上改它一番,叫做中丞相便是。此乃实权进三步,名号进半步,既不叫皇帝与残存对手刺耳,又教人不能忘记。再过些许日子,再另当别论也。”赵高意味深长地突然打住了话头,在众奴仆们的惶恐寂静中,赵高又淡淡一笑,“如何操持成事,阎乐赵成总领了。”

    “大人圣明!”奴仆新贵们齐诵了一句。

    李斯一死,胡亥立即从甘泉宫搬回了咸阳皇城。

    在胡亥心目中,甘泉宫再好也不如咸阳皇城富丽堂皇的享受来得惬意。论行止,甘泉宫只有山溪潺潺,而没有咸阳里外与渭水相通的大片水面,不能随时装几个女子乘一只快船到滔滔渭水上去折腾。论女人之乐,甘泉宫更比不上咸阳皇城锦绣如云,随时可弧一大把任意蹂躏。论市井游乐,甘泉宫更是鞭长莫及。胡亥若突然心动,要乔装到咸阳尚商坊的山东酒肆中去享受博戏之乐,与那些酒肆女侍们挤挤挨挨一团相拥嬉闹,还当真不便。凡此等等诸多不满,胡亥总是觉得不能恣意伸展手脚,每日窝在山坳里直骂李斯老儿扫兴,恨不得李斯立即没有了,自己好一无顾忌地做真皇帝真神仙行乐终生。在胡亥心中,李斯这个父皇时的老功臣总是多多少少使他有所顾忌。譬如大政之事,即或李斯禀报给自己,也是李斯说咋办就得咋办。胡亥偶然说得一两事,也被李斯随口几句说得一无是处。那次,李斯请准章邯率刑徒军灭盗,胡亥心下大动,说要让章邯学孙武子将咸阳皇城的两千侍女练成精兵,由他率领出关做天子亲征。李斯淡淡笑道:“孙子固然练过宫廷女兵,然却从未率女兵征战。兵者,存亡大计也。陛下毋以国事嬉乐。”胡亥不但闹了个大红脸,还得照准了李斯所请。有赵高用事,权力已经大大削减的李斯尚有如此威势,若他还活下去还做丞相,胡亥这个皇帝能安乐么?唯其如此,赵高说要胡亥躲避李斯滋扰,胡亥便立即躲进了甘泉宫,心想只要李斯不死他便不回咸阳,偏不见这个老絮叨李斯,他能奈何?于是李斯死讯报来的当日,胡亥立即急不可耐了,暮色闻讯,连夜便搬回了咸阳皇城。

    “朕之大乐事,自此始也!”辚辚车中,胡亥如释重负了。

    这日清晨,胡亥方在呼呼酣睡之中,却被一阵粗重响亮的呼喝声惊醒了。胡亥竟夜作乐,最是赖清晨大睡养息神气,骤闻搅闹顿时大怒,眼睛还没睁开便抓起大枕边一只玉佩狠狠摔了出去又狠狠骂了一句:“都拉出去扔进虎苑!”话方落点,只听一人拉长声吟诵般笑道:“皇帝大人该起来了,在下可有紧急国事也。”胡亥霍然坐起,光着膀子揉着糊满眼屎急切难以睁开的眼睛,连连吼叫:“好你个大胆狗才!母士队榜掠这狗才!先打得他满地找牙再说!”自从知道了李斯不堪榜掠而服罪的事,胡亥非但没有问罪赵高,反而对这种捶击打人之法大感新奇,亲自选出了二十余名肥硕胡女,专一“成军”了一支榜掠手。胡亥近来喜好将女字叫做“母”,故亲自定名胡女打手队为“母士队”,只是成立仓促,母士队尚未一试身手,胡亥深以为憾事。此刻胡亥气恼不已,立即便想起了这群威风凛凛的母士,竟猛然乐将起来,要亲眼看看一群女人如何撕扯痛殴一个大男人。

    yuedu_text_c();

    “皇帝眼屎太多了。去,给陛下扒开。”那个声音又不温不火地响了。

    随着话音,两只粗糙的大手猛然搭上了胡亥面颊,胡亥还没来得及发作便听得噌的一声眼睫毛连根扯断,两眼裂开了一道缝隙。胡亥正待跳起吼叫,却猛然惊愕地大张着嘴巴不说话了——偌大的寝宫布满了层层甲士,一身甲胄一口长剑一道黑柱正正地矗在面前!

    “你?你不是咸阳令阎乐么?”胡亥惊愕万分,顾不得双眼生疼了。

    “陛下眼力不差。”阎乐淡淡一笑,“陛下正衣,该办事了。”

    “你?你有何事?”胡亥很觉不是味道,可又蒙得想不来何以竟能如此。

    “赵公有定国之功,陛下不觉得该行封赏么?”

    “赵公?你说赵高么?”胡亥脱口问了一句。

    “陛下切记:从此后得叫赵公,不许直呼赵公名讳。”

    “啊,行行行。赵公便赵公。”蓦然之间胡亥又是一副乖觉少年模样了。

    “在下来知会陛下一声,赵公要做中丞相了。”

    “中丞相?”胡亥蓦然惊疑又恍然笑语,“早该早该!朕立即下诏!”

    “这便好。陛下该登殿拜相了。”

    胡亥匆忙裹着一身侍女们还没整好的朝衣,在阎乐甲士队的“护卫”下,一脸懵懂笑意来到了已经变得很生疏的咸阳宫正殿。胡亥高兴的是,不管阎乐如何无礼,赵高总是没有要做皇帝,总是只做了个中丞相。只要胡亥还是皇帝还能享乐,赵高想做甚都行,计较甚来?没有赵高,自己能做皇帝么?无论如何,赵高总不至于还要做皇帝了。只要赵高不做皇帝,再说还都是自己的臣子,计较甚来?如此这般懵懂地想着走着,胡亥竞莫名其妙地轻松起来。走进幽幽大殿,走上巍巍帝座,胡亥看着阶下一大片煌煌冠带灿灿面孔,竟找不出一个自己能叫上名字的人,不禁大是茫然了。

    “哎?忒多老臣,都到何处去了?”胡亥梦幻般问了一句。

    “禀报陛下,一班老臣怠惰,都晨睡未起。”相位上的赵高答了一句。

    “是么是么?老臣们也晨睡么?”胡亥惊讶了。

    “赵公所言属实。老臣们都在晨睡。”大殿中轰然一声齐应。

    胡亥真正地茫然了,好像自己在做梦。那么多老臣都在清晨睡觉了?可能么?然则没睡觉又能到何处去了,何以一个人都不来朝会?胡亥一时想不明白,索性也就不想了,恍惚中一阵瞌睡,头上的天平冠流苏便刷啦扫上了青铜大案,只差自己的鼻尖要撞上了案棱……猛然醒来,迷迷糊糊的胡亥便跟着一个司礼官转悠起来,直转悠到胡亥软绵绵倒在地上鼾声大起……日落西山时分,胡亥才睡醒过来,思忖半日,只觉自己做了一个怪异的梦,好像拜了赵高,还念了一篇给赵高封官晋爵的诏书,还做了甚,胡亥一时想不起来了。胡亥大疑,唤来左右内侍侍女询问,内侍侍女们都说陛下一直在榻上睡觉,哪里都没去。胡亥一时大觉恍惚,不期然一身冷汗……

    夏天过去了,秋天也快要过去了。

    有了赵高做中丞相,胡亥比原先过得更快活了。原先胡亥还得时不时听赵高禀报国事,更得时不时会商如何应对一班老臣滋扰。可自从李斯一死赵高领政,胡亥便甚事也没了。然则,快活是快活,胡亥心头却渐渐地发虚起来。一则是赵高对他这个皇帝再也不若从前恭敬了,偶尔遇见的大臣新贵也对他大大地怠慢起来了;二则是他只能在皇城游乐,再也不能出咸阳城了。赵高叫总管皇城内侍的给事中对他说,天下盗军益盛,陛下只能在皇城享乐,明年再说外出了。整整一个夏天,赵高只见了胡亥一次,说是要派胡亥身边的长史,去申饬章邯平盗不力。胡亥大感新奇,很想问问究竟。赵高却冷着脸没有多说,只说要用这个章邯认识的皇帝近臣,好叫章邯知道这是皇帝的申饬,只来知会陛下一声,陛下无须多问。胡亥自幼便畏惧赵高,见赵高板着脸不说话,也不敢再问了。

    后来,胡亥听申饬章邯回来的长史悄悄说,章邯与盗军作战连败几次,皆因粮草兵器不能如原先那般顺畅接济。此前,章邯曾派副将司马欣求见中丞相督运粮草,还带来了将军们为李斯鸣冤的联名上书。赵高大怒,既不见司马欣,又不信司马欣所说军情,还要派材士营缉拿司马欣问罪。司马欣不知如何知道了消息,连夜逃离咸阳了。赵高这次派长史前去,一则是以皇帝诏书申饬章邯平盗不力,再则是要章邯治罪司马欣。章邯很是冷漠,只说司马欣正在军前作战,治罪司马欣便要大乱军心,不敢奉命。从始到终,章邯没有说一句再要朝廷督运粮草的话,也没有问及任何国事。长史眼看军中将士一片汹汹然,也不敢多说便告辞了。回来禀报中丞相,赵高阴沉着脸甚也没说,似乎对章邯也没甚办法只有不了了之。

    “这章邯也是,给李斯老儿鸣冤,中丞相能高兴么?”

    胡亥很是为章邯的愚蠢惋惜,也很是为自己的精明得意。

    八月己亥日,胡亥在正午时分刚刚离榻,接到一个内侍禀报,说中丞相要进献给皇帝一匹良马。胡亥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即下令预备行猎,中丞相良马一到便出城。午后时分,赵高果然带着一大群新贵臣子们进了皇城池畔的胡杨林,向欣然等候在石亭下的胡亥献马来了。然则,当赵高吩咐牵马上来的时候,胡亥不禁呵呵笑了:“中丞相错也,这是鹿,如何说是马耶?”赵高一脸正色道:“此乃老臣所献名马,陛下何能指为鹿哉!”胡亥大为惊讶,反复地揉了揉眼睛,走到那只物事前仔细打量,头上有角,耳上有斑,世间有此等模样的马么?分明是鹿了。终于,胡亥摇了摇头高声道:“中丞相,这是鹿,不是马。”赵高淡淡笑道:“陛下,这是马,不是鹿。”胡亥一阵大笑,指着环侍群臣高声道:“你等都说,这是鹿么?”群臣们一拱手齐声道:“陛下,此乃马也。”胡亥大惊,又指着内侍侍女们高声问:“都说!这是甚?是鹿么?”内侍侍女们纷纷高声道:“不是鹿。”“陛下,这是马。”“对,是马。”乱纷纷应答中胡亥一身冷汗,想起上月大殿的梦境,不禁头皮一阵发麻,猛力摇摇头又揉揉眼:“噫!出鬼也!如何我看还是鹿?”赵高笑道:“都说,这是甚?”四周人等一齐拱手高声道:“马!”“是鹿么?”“不是!”

    “快!去太卜署。”胡亥慌了,转身便走。

    胡亥匆匆赶赴太卜署,要太卜立即占卜缘由吉凶。白发苍苍的老太卜肃然起卦占卜,末了端详着卦象云:“陛下春秋郊祀之时,奉宗庙鬼神不恭,斋戒不明,故止于此也。可依盛德而明斋戒,或能禳之。”二世胡亥追问究竟原因何在,老太卜却缄口不言了。无奈,胡亥只好依照神示,住进了上林苑认真斋戒了。

    斋戒方始,不堪清淡孤寂的胡亥便连连叫苦。三日之后,胡亥便白日在林间游猎,只将夜来睡觉当做斋戒了。这日游猎之时,不期有行人进入上林,胡亥竟当做鹿射杀了。内侍将此事禀报给赵高,赵高一面下令已经是咸阳令的女婿阎乐了结此事,一面亲自来见胡亥。赵高这次对胡亥说:“天子无故杀人,天将降祸也。老臣以为,陛下当远避皇城而居,或能禳之。”胡亥惶恐不安,问要否给那个死者家人赏赐安抚?赵高说,咸阳令阎乐已经为陛下妥当处置此事,“查勘出”流盗杀人而移入上林,与陛下无涉了。胡亥很是感谢赵高对自己声名的保护,连忙出了皇城,搬到咸阳北阪的望夷宫去了。

    住进松柏森森的望夷宫,胡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