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部分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吃饭时大人坐一桌喝酒,端了几样菜到小桌子上让孩子在一起吃。

    二丫被妈妈抱着在大桌上,周小云兄妹三人和大姨家的两个孩子、二姨家的一对双胞胎围着小方桌吃的也很热闹。

    小宝人矮够不着爱吃的有些着急,周小云拿了碗夹了些菜给小宝吃。

    赵玉珍忙里偷闲看了一眼,见周小云把小宝照顾的很好也就放心了,回过头去和姐妹们寒暄说话去了。

    第三十七章 谁不爱压岁钱

    在外婆家待了一整天,等天晚回家时周家兄妹的口袋都是鼓鼓囊囊的。

    外婆和大姨二姨分别给了一元钱的压岁钱,没结婚的舅舅在外打工了一年,手里有钱一人给了两元。数着兜里的压岁钱,大宝开心的眼眯成了一条线,嘴张的可以塞下一个j蛋。

    周小云不像大宝那么喜形于色,她知道这个压岁钱得“交公”一大部分,最多留些零头给自己用。

    这互相给孩子压岁钱只是场面上好看,对农村人来说也是一笔必不可少的过年开支了。他们兄妹收了这么多压岁钱,赵玉珍也得相应的给出不少。所以孩子得来的压岁钱理所当然的“交公”,估计压岁钱揣在兜里能过得了俗称“小年”的正月初五就算不错了。

    即使如此,很少见到这么多钱的孩子们也得乐呵呵的把钱装进兜里,兜里有钱在伙伴前走路都神气了很多。

    大宝是个机灵鬼,早把身上的压岁钱拿出去用了,和一堆男孩子在一起放洋火鞭。“嘭嘭”的响声整天响个不停。

    小宝跑小店勤快了不少,家里好吃的不想吃,专门买了一些平时就眼馋的零嘴来吃。

    只有最小的二丫还不知道用钱,但是她也天天把她自己的压岁钱放在棉袄的兜里谁也不让碰,小小年纪就有“守财奴”的倾向。

    周小云也在心里盘算着要把钱在充公前用一部分,至于买什么,她也早就想好了。

    初三这一天一大早,姑姑一家来了,老远就听到姑父吴有德的三轮车的动静。吴磊率先跳下车,直奔周小云家来找大宝玩,加上周志海共三人不知疯到哪玩去了。

    吴梅见了周小云分外开心,紧贴着周小云她走到哪吴梅就跟到哪亲热的不行。周小云自放假后还是第一次见吴梅,家里父母都忙的不得了哪有时间带她去姑姑家。

    吴梅的情况和她差不多,两人十来天没见面现在有说不完的话―有说不完的话自然是吴梅。

    十点来钟的时候,城里的三叔一家也回来了。

    三叔周国民穿着深色的夹克衫带着眼镜,比起两个哥哥来年轻帅气了不少。

    三婶宋明丽是城里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她今年刚二十九岁,身材苗条,穿着呢子大衣,有种知识分子的优雅气质。

    宋明丽身上这种气质让周小云深深羡慕,她觉得一个女人可以不漂亮不妖娆不艳丽不时髦,可是一定要有气质。气质这东西很飘渺看不见说不清摸不着,可是却真真切切的能让人感觉到。

    说起来,妯娌三人各有特色。

    大妈沈华凤年龄稍大一些三十多岁了,偏胖一些,有着中年妇女的丰腴和圆润。

    自己妈妈赵玉珍小一些,五官最端正好看,穿的很朴素但是掩不住天生的几分姿色。

    三婶宋明丽没有大妈那种丰满和自家老妈的漂亮,但是她浑身有种说不出的独特的女人味。她的穿着打扮绝不赶潮流但是也绝不落伍,自有自己的知性风格,谈吐见识更远非没见过市面的农村妇女可比。朝那一站,立刻将妯娌们比了下去。

    看吧,这就是知识女性的气质啊!

    周小云一直喜欢三婶,她说话温柔有礼知分寸,为人处事很周到。周小云一直衷心期盼着将来自己也能变成像三婶一样的女人。

    三叔家只有一个儿子,叫周志远,今年和小宝一样大六岁了。不过能说会道可比小宝强多了,虽然不常回乡下老家,可是一会就和几个哥哥混熟了玩作一团。

    周小云爷爷在大宝出生没多久就去世了,只剩乃乃一人长期跟着三叔生活。

    三叔和三婶都忙着上班哪有时间顾家务事,乃乃六十岁腿脚利索,在三叔家带孩子做饭洗衣服把家务事都包了。宋明丽很会做事,经常给乃乃些零用还季季都添置新衣服,乃乃觉得三儿媳妇孝顺就更不肯回来了。

    赵玉珍常常在背地里抱怨婆婆偏心,老三家不过一个孩子,自打周志远一出生就带着直到现在,自己家这么多孩子也不见她回来替自己带孩子。

    周国强听了这话不乐意了:“老三和他媳妇都要上班,哪有时间带孩子。我妈替带着还能做饭给他们吃,咱们农村人天天家前往后的转,要谁来替咱们带孩子。自己多的是时间呢!再说,家里多一张嘴吃饭也就老三家供的起了,这么多年咱妈可都是老三他们养活的没让咱们出过一分钱。要是搁我们家,我们养活孩子都吃力哪还养活得了咱妈。”

    提到婆婆的供养问题,赵玉珍识相地闭嘴不提了。

    乃乃回来见了这一堆孙子孙女也是说不出的高兴,把平时积攒的私房钱拿出来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大的上学的是两元,小的一元,孩子们见领压岁钱都围了过来,乃乃发压岁钱发的分外开心。

    姑姑也给了每个孩子一元钱,不过,三婶出手可大方多了。崭新的五元票子简直亮的晃眼,赵玉珍和沈华凤忙着也给周志远五元钱的压岁钱。不过,三叔家就一个孩子,周小云心想自己家孩子最多可是最划算了。

    她默默的在心里算了算,发现自己身上的压岁钱十几块了,在这时候孩子身上有这么多钱简直是巨款啊!

    第三十八章 过年就是吃吃吃

    按例这一天当然是在老大周国富家吃的午饭,当晚,三叔一家就在大伯家住下了。到了初四一大堆人就到了周小云家,赵玉珍从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

    周父从大伯家借来了大圆桌,足够坐下十来个人,连大人带孩子勉强能够挤着坐下。

    赵玉珍从年前就备好的j鸭鱼r都烧成了一大碗一大碗的上了桌。

    过年时亲戚来家里吃饭那可是家里的最高招待水准才行。若是个个没吃饱没吃好,主人家的脸都没地方放。所以,平时做菜舍不得放油的赵玉珍卯足了劲舀猪油烧菜。

    虽说周家兄弟们和出门的周芳一起要算自家最穷,但是赵玉珍向来是个好强的个性,大过年的怎么说也得做些像样的菜才行。别让人都小瞧了去,赵玉珍这样想着,又把家里炸好的r丸子放进了锅里。

    周小云不爱去坐桌子的角落,这么多人大的小的都围在一桌上,孩子要想夹个菜得站起来伸长手才够得着。她借口到厨房帮忙躲了出来,周父忙的也顾不上她随她去了。

    锅底用树枝烧着火旺盛的不得了,赵玉珍在忙着做菜,周小云就跑着帮忙端菜。

    滚烫的碗边连大人端着也烫的受不了,赵玉珍怕周小云被烫到不让她上手。周小云拿起家中的抹布围住碗边,温度刚好又不担心滑手,赵玉珍直夸周小云聪明。

    周小云见了有自己爱吃的菜,就让赵玉珍盛一些到小碗里,一个人没争没抢的比在大桌上吃可舒服多啦!

    等一顿午饭散了场,也快到下午两点半了。赵玉珍收拾着残羹剩肴,大妈沈华凤和三婶宋明丽也过来帮忙。孩子都跑出去玩了,只有周小云待在一边帮着扫地收拾凳子。

    沈华凤夸起了周小云:“他二婶子,你家大丫真是懂事的好孩子。这小小年纪的,什么都会什么都懂像个小大人似的。前几天和大宝两人把笼抬过来,我见里面有小点的包子就多嘴问了一句,这才知道是大丫包的包子呢。你说,她这几岁的孩子手怎么这么巧,还会做j毛毽子,我家小霞在家天天踢那个毽子听说就是大丫做的。”

    赵玉珍满脸带笑谦虚了几句,实则心下别提多高兴了,谁不爱听自家的孩子被人这么称赞?

    宋明丽大半年没回乡下来,还是第一次听说,不由的朝周小云看去。

    只见周小云听了夸奖也没有露出得意的样子,礼貌的朝沈华凤笑了笑,把桌子边的长板凳一个一个的排好。

    看到周小云不骄不躁,宋明丽赞许的微笑着点了点头:“我好长时间没回来了,孩子都变了模样。大丫可比上次见的时候长大了不少,都能去上学读书了。”

    “他三婶,咱家大丫去年就上了一年级了。”赵玉珍很荣幸的说,宋明丽可是正经学校毕业的有文化的人,又是教师,她夸自己女儿两句份量比大嫂重的多。

    宋明丽惊讶了:“哦?我记得大丫翻过年才七岁吧,去年她六岁就去上学了吗?这念书可够早的,大丫,你在学校能跟上班听懂课吗?”

    周小云不喜炫耀,点了点头简短的回答:“能听懂。”

    “这孩子,也太谦虚了。期末考试可是两个一百分呢,听海子说是全年级第一名。”沈华凤早听自己儿子周志海说过了周小云考年级第一的事情了,当时在家感慨了好久,怎么孩子和孩子差别就那么大呢?

    在宋明丽诧异惊奇的眼神中,赵玉珍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能在这个样样都比自己强的妯娌面前露回脸,是件能载入史册的事情了:“大丫自己要求上学,我和你二哥先是不大同意的。觉得孩子还小上学太早了,可是孩子自己坚持我们也没办法,就答应了。也没有想到成绩能这么好。”

    宋明丽立刻对周小云刮目相看,作为一位老师,对成绩好爱学习的孩子总是有好感的。接下来,赵玉珍絮叨起来周小云种种优点,虽没有过分夸大事实也足够宋明丽听的了。

    周小云很高兴三婶对自己的欣赏喜爱,可是听自家老妈滔滔不绝的夸赞自己她就是脸皮再厚也待不下去了,干脆落荒而逃。

    第二天,一大堆人浩浩荡荡的又去了姑姑家。

    这天是初五,又称小年。周芳家的地方很宽敞,孩子跑前跑后能把房顶吵翻了。女孩们以周小霞为首,加上周小云和吴梅,再带上最小的二丫不过四人,在一起跳绳踢毽子还算文雅。男孩子中大宝最大,其次是周志海和吴磊,再有周志远和小宝,五个男孩子在大宝的带领下狂翻了天。

    这两天最开心的要数三叔家的周志远,他在家是独生子,很少有伙伴玩。这次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一大堆,可把他乐坏了。到了晚上,怎么说也不肯回去。

    周志民劝了半天败下阵来,宋明丽把脸一板,还没等说上两句,周志远就乖乖的走人了,围观家人都好笑不已。

    乃乃不忍心见最疼爱的孙子垂头丧气,在他耳边轻声说:“远远,你别不高兴,明天大伯一家和二伯、姑姑一家都去咱们家吃饭,明天你再和大宝哥他们玩好不好?”

    周志远听了,立刻喜笑颜开。

    第三十九章 县城三叔家(一)

    三叔周国民在县城的邮局里上班,专门负责向各个单位送报纸,邮局专门配了一辆后座挎着包的自行车。

    那时吃公家饭的都被称作“铁饭碗”,周国民是邮电学校毕业的,虽说是中专毕业,可是专业非常好。论起来,普通的本科生也是不如他学的专业好分配的。

    三婶宋明丽本就是城里人,本科念的是师范专业,毕业分配到了县城的重点中学英明中学,那时候教师待遇不算太高。她拿的工资远不如周国民,可是女人有文化有工作在那时候是件了不得的事情,家中其他兄弟妯娌都对宋明丽高看一眼。

    宋明丽倒不至于看不起农村人,但是仍然有一种自然的优越感。

    她很会做人,在乡下老家里绝不拿捏着城里人的架势处处帮着做些事情。

    沈华凤和赵玉珍对她不是没有点想法的,同为周家媳妇,宋明丽处处高出一头谁心里也不是那么痛快的。但是,大场面上宋明丽很舍得花钱撑场面,让她俩说不任何话来。

    不拿远的就说近的,宋明丽给孩子们压岁钱都是五块五块的给,几家加起来共八个孩子,这一番给下来不是个小数目,要知道那时教师的一月工资也不过四十多块。

    可宋明丽掏钱时笑容可掬,眼都不眨一下,沈华凤和赵玉珍虽也给了周志远五块钱压岁钱,可是老三家就这么一个宝贝蛋,算起来,自家都占了不少便宜。因此,在一起吃饭沈华凤和赵玉珍对着宋明丽不自主的笑脸多了不少。

    新年时节,吃饭是挨家转着吃的,终于轮到城里的周国民家了。

    县城离周小云家大概四五十里路,骑自行车得一个多小时。好在姑父家有三轮车,开着半小时也就到了。

    一路上,不大的三轮车坐满了周家人,吴有德开着车不算,车上共计周国富、沈华凤、周国强、赵玉珍和周芳五个大人,孩子共八个。这时候,周国强和赵玉珍总算冒出点自家孩子太多了的感慨,八个孩子里自己家的可就占了一半。

    孩子们见要进县城都很兴奋,一个个小脑瓜争先恐后的朝车外面张望。先是经过一些庄稼地,到后来,路越来越宽敞,视野里开始出现了店铺街道,终于到县城了。

    周国民家住在邮局发的宿舍楼里,三室一厅的房子被勤快的乃乃收拾得干净整洁。九十多平方的房子一家四口住了挺宽敞,可是这么多人一进立刻显得拥挤了。

    宋明丽和乃乃在忙着做菜,客厅里摆了张大桌子,厨房里还准备了张小方桌给孩子们坐。

    在城里吃饭,每个人都稍有些拘束不像在乡下那样大声喧哗,吃饭速度快了不少。

    吃完后,大人们在一起说话,孩子们到旁边玩耍。周志远在自己的地盘上神奇了不少,带着大宝他们出门玩去了。

    周小云前生来三叔家的次数寥寥可数,记忆早有些模糊。

    这时细细打量,发现这时的房子结构都是方方正正的谈不上什么装潢,屋里是水泥磨子地平墙上涂的白白的,非常简单。

    不过,周国民在邮局上班家里到处是杂志报纸,而且宋明丽是语文教师书架上堆满了作文书和故事书,这让周小云如获至宝地随手拿起了一本作文书看了起来。

    周小霞和周小云在一起待得有些不耐烦,怂恿着:“大丫,咱们难得来一趟城里,也出去转一转吧。海子他们早就出去玩了,我们去找他们吧!”

    周小云本不太想去,后来一想自己还想去买些东西,也就点头同意了。

    二丫太小就在赵玉珍腿上呆着,周小霞和周小云、吴梅三个女孩子一起出了门。

    等出了门口一看,周志远、大宝他们几个男孩子正在空地上放鞭呢。

    女孩子谁也不愿意玩这种危险游戏,周小霞和吴梅都不肯过去。

    周小云趁机说:“我们三人去前面的街上逛一逛吧,买点头花戴一戴,反正身上都有钱。”

    周小霞最爱美,赞成道:“成,咱们几人去买漂亮的头绳和头花去。”

    吴梅有些犹豫:“可是,这地方我们都不大熟悉呀,别找不着回来。”

    周小云劝她:“怎么可能找不着回来呢?你看,就沿着路走也没有路口,回来时也就顺着路走不就成了。再说,小霞姐都十岁了,她肯定认识路。”

    被点名的周小霞立刻昂首挺胸作出“我是大人”的样子,吴梅禁不住劝的再说也想去转转就跟着去了。

    街道二面都是商铺,有卖衣服的有卖鞋子的有卖干果食品的有卖文具百货的,周小霞和吴梅被一个摆满头花皮筋发卡的摊子吸引住了,在摊子前东挑西捡的讨论的不亦乐乎。

    周小云也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她吩咐周小霞和吴梅在原地等她一会儿就向着店门走去。

    其实也不用她嘱咐,周小霞试试这个戴戴那个,吴梅看看这个望望那个,两人哪还舍得走。

    周小云进去的这家店专门卖笔墨纸砚,老板是个年轻的男人,正低头在算账。见客人进门带笑迎了上去,等看清来人心里不由嘀咕起来:这哪家的孩子大新年的也不看好了跑到卖毛笔墨汁的店里来玩。

    那个刚到柜台高的小女孩清晰地生意传进老板的耳朵里:“老板,我要买两支毛笔,再来两瓶好些的墨汁,把毛边纸也拿一叠给我。”

    直到生意做完了钱收到手了,老板都有些晕乎乎的,这世道真是奇怪,什么时候几岁的孩子也买这些东西了。

    第四十章 县城三叔家(二)

    周小云拎着一大包东西,心里非常高兴。

    她早在压岁钱到手时就想好了要来买毛笔墨汁和写毛笔字用的毛边纸的,想以后练习写毛笔字。身上的钱被她花的七七八八没剩多少了,可她的心情却飞扬起来。

    走到摊子前一看,周小霞已经选好了一朵红色的头花,吴梅挑了一包彩色皮筋正在付钱。周小霞先看到了周小云,她使劲朝周小云挥手,示意她来看自己手中的头花。

    周小云看了一下,大红的有些鲜艳,不过女孩子戴着平添了几分娇艳,夸赞了几句。周小霞高兴起来,把头花立刻戴到了头上。自得的去照摊子上的小镜子,欣赏起来。

    吴梅眼尖的看到了周小云手里的大包东西:“大丫,你手里买的是什么?”

    周小云不愿详细解释,只说是有用的东西。

    吴梅已经习惯了周小云的说话只说一半的习惯,也不去追问了,催着周小云也来买皮筋。

    周小云蹲下身来,看着眼前的一堆小零碎玩意儿。她看中了一个素净的浅蓝色发卡,一问是五毛钱,当下就掏钱买了下来。

    周小霞和周小云的审美观点迥然不同:“大丫,你买这个发卡哪儿好看,我觉得还是那个粉红色带蝴蝶结的发卡漂亮,你去换那个吧。”

    吴梅也点头同意,她也觉得粉红色的可爱漂亮。

    周小云不敢苟同,虽然她现在年龄还小只有七岁,可是心里年龄足有三十了算是“成年妇女”级别的,怎么也忍受不了自己带着粉红发卡装可爱。

    周小云把浅蓝色发卡带在头上,借了摊子老板的梳子把头发梳顺扎成高高的马尾,再去照镜子,只见镜子中的女孩眉目清秀发卡素净别致,她对自己的眼光很满意。

    周小霞这时见了也觉得周小云带上了浅蓝色的发卡说不出的好看,现在再去看那个粉红色的,似乎有些俗艳了。

    吴梅“哇”的一声惊叹:“大丫,你带这个颜色好漂亮哦!粉红色的那个一定不如浅蓝色的适合你,你的眼光真好。干脆,你也替我来挑一个发卡吧。”

    周小云见得到两人的一致赞同也很开心,她自己是清秀的长相,并不见得就适合鲜艳和醒目的颜色,她想长大后,就这样淡雅朴素一点就行了。

    在吴梅的要求下,周小云又当起了狗头军师替她选了一对嫩黄色的夹子,夹在吴梅耳际显得娇小天真的吴梅格外可爱了许多。

    三人尽兴而归,等到了三叔家,只见周志远和大宝他们还在外面,又玩起了警察抓小偷的游戏。

    大宝人跑的快,执意做了小偷,吴磊是大宝的跟班也做了小偷,周志远和周志海加上小宝怎么追也追不上。大宝笑的很猖狂,看来小时候就有做坏人的潜质。

    见到妹妹们过来,大宝向她们招手:“大丫,你们也过来玩,让你们三个做警察来抓我和小磊两人。”

    瞧大宝那张狂样!

    周小云手里拿着一大包东西,玩起来不方便。再说了,就算手里没拿东西也不能和大宝去玩警察抓小偷啊,谁能跑得过他。所以,周小云压根不理他,和周小霞吴梅两人一起进三叔家去了。

    赵玉珍正在奇怪怎么一眨眼大丫和小霞小梅就不见人影了,见几个女孩现在都回来了,心里才放下心来:“大丫,你们去哪儿啦?”

    没等周小云说话,吴梅就抢着说:“二舅妈,我们去买东西了。就在外面那条街上,不远走几分钟就到了。”

    说完,把头上的夹子和手里的彩色皮筋拿到妈妈周芳面前献宝。

    大过年的孩子用点钱是被允许的,周芳宽容的笑了笑还夸吴梅买的东西漂亮。

    周小霞不甘示弱,也去了沈华凤身边。自家女儿爱美爱打扮可不是一天两天的,沈华凤心里当然清楚,见周小霞戴着大红头花脸色娇艳,心里有些自得:自家女儿长相在三个女孩子中可是拔尖的。

    做母亲的嘴上不说,心里哪又不会暗暗较劲呢!孩子出色,自己面上也有光啊!

    赵玉珍心里想的差不多,自家大丫成绩好又能干,在妯娌小姑面前给自己大大争了脸面,她对着周小云时声音越发温柔:“大丫,你买了什么?”

    周小云最了解自家老妈好面子的个性,趁这时候老实交待了买了毛笔墨汁毛边纸的事情,坦诚身上的钱用的差不多了。而周小霞和吴梅这时才知道周小云一个人悄悄去买了拎在手里的一大包东西是什么。

    赵玉珍心里那个心疼哟,十几块呢,不是小数目。可是当着宋明丽和沈华凤她们的面,她也说不出一句责备的话来。

    宋明丽要了周小云手里的东西过来看,她自然是识货的,发现周小云买的居然是写毛笔字专用的中狼毫和小狼毫,墨汁是一得阁的,毛边纸质量也很是不错。宋明丽心想还真是不能小觑了周小云:“大丫,你怎么会想起买这些的。”

    周小云在三婶面前不自觉的有些紧张:“三婶,过年时门上贴的对联很好看,我想练习写毛笔字以后替家里写对联。”

    做老师的宋明丽对侄女的行为给予了极大地评价,赵玉珍心里因女儿“乱”花钱引起的不快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听着宋明丽一连声的称赞,赵玉珍满面笑容心花怒放。

    周小云长呼出一口气,时机选的太好了,看来老妈是不会再计较自己花掉压岁钱的事情了。

    从三叔家走的时候,宋明丽还大方的找出家里的旧报纸大概有半口袋,让周小云平时练习写字用,这让周小云很高兴。

    若天天用毛边纸她哪来这么多钱买,正为此发愁呢,宋明丽的举动真是解燃眉之急啊!更别提宋明丽还承诺以后家里有看过的报纸都留着给她,周小云打心里感激宋明丽,知识分子的觉悟就是不同啊!

    第四十一章 开心时刻

    在大吃大喝中,日子过的似乎特别快,眨眼就到了正月十五了。

    大宝在家长吁短叹,感慨着美好的日子总是如此短暂,怎么还没玩够就又要开学了呢!

    小宝和二丫的压岁钱早就如数交公了,赵玉珍的理由是“你们还小不会用钱还是把钱收在妈妈这儿”。

    大宝的压岁钱被用了一半,大部分都买洋火鞭放掉了。他交剩余的压岁钱时朝妹妹周小云瞟了一眼,心想老实地大丫肯定一块都没敢用。

    等他知道周小云把钱都用来买了在他看来没什么用处的东西时,眼珠都瞪圆了。

    原来看来老实巴交的妹妹才是不动声色的用钱高手啊,厉害的是爸妈连一句都没责备,反观自己,“不过”才用了一半“而已”,凭什么就他挨骂啊?

    大宝心里有些不服气:“妈妈,我才用了一半,你都骂我半天了。大丫把钱都用了,你怎么不骂她?”

    赵玉珍没好气的白了大宝一眼:“用钱和用钱不一样,你的钱都买那个什么鞭瞎放一通,又吃不到肚里又放不到手里一点用途都没有,纯粹是乱花钱。你妹妹可是好学上进勤奋努力的好学生,她买的东西是用来练字用的。你三婶可说了,孩子想练字是件好事,做家长的要支持培养,她还给了一大堆报纸给你妹妹带回来练字。你好意思和妹妹攀比吗你。”

    宋明丽夸女儿的话一通一通文绉绉的,赵玉珍有些听不大懂,不过“好学上进勤奋努力”她是牢牢记住了。

    自家女儿能得到向来眼界高的宋明丽如此赞扬,赵玉珍心里有说不出的满足,自家样样不如其他几家,除了孩子多一些找不出什么比兄弟家强的,周小云可是狠狠地争了这口气。让赵玉珍在沈华凤、周芳和宋明丽难得的扬眉吐气了一把。

    所以,甭说周小云把压岁钱都买了“有用”东西,就是再花点赵玉珍也不会责怪。

    可怜的大宝踢到了铁板,摸摸鼻子到一边反省去了。他反省的主要内容是:怎么大丫做什么都是好的,他做什么都被骂呢?

    反省不到一分钟,大宝就被不远处玩“攻城”的孩子们吸引过去了。

    用尖锐的石子在地上划出了长长的痕迹,两个大长方形就是“城堡”,外面环绕了一些不宽的走道,拐角处有几个大大的半圆。

    孩子们分作两堆,在各自的“城堡”里呆着,每边都留一些在家守城,另一些出去攻城。攻城的路很窄随时要防止对方的攻击,只要被推的踩了线就算“死”了得退出游戏。所以游戏异常激烈有趣,不停的有孩子被冷不防的推倒。

    好在是冬天都穿着厚棉袄跌倒也是不痛不痒,爬起来为自己方剩下的人加油助威。

    空地上不停的传来“注意后面有人推你”“快快跑去攻城”的呐喊声,有人嗓子喊哑了尚不自知,个个激动地满脸通红。

    攻城游戏在一年四季都可以玩,男女不拘多少人不限―当然人多更热闹好玩些,大宝最喜欢玩这种靠速度灵巧和暴力取胜的游戏,早冲过去参加了人少的一方。

    人少的一边本已快输了,只剩三个孩子其中还有两个女的在“守城”,对方来“攻城”的有五六个一个接一个往里冲,眼看要被攻进来了。

    多了大宝这个生力军局势立刻不同了,大宝一个人站在路口苦苦抵挡住了进攻,前面的两个小个子被大宝一用力就掀的跌倒在地。

    旁边的伙伴纷纷鼓掌为大宝喝彩加油,大宝找到了成就感使出了吃奶的劲和前面的人对抗。最后居然获胜了,孩子们欢呼起来。

    周小云也喜欢玩这种游戏,跃跃欲试的也要参加。

    大宝怕妹妹吃亏,吩咐妹妹:“大丫,你过来和我一边,跟我后跑,有我护着你你别怕。”

    说句良心话,大宝对她一直很好,他有再多的缺点也是个爱护妹妹的好哥哥。周小云心里浮上阵阵感动,扬声答应了大宝走到大宝旁边。

    在一起玩的都是本村的孩子互相都很熟悉,周志海和周小霞也在里面,冯铁柱和王晶晶也要跟大宝周小云一边,两边的人相差一两个谁也不去计较什么,各就各位,继续玩起来。

    大宝是“攻城”的主要人员,他身高力气大腿长跑的快没几个是他对手,一会就跑到了对方的攻城道上了。

    不过,这边其他人就不行了,王晶晶和周小霞早早的就被推踩线了,周志海多撑了两分钟也光荣“牺牲”,冯铁柱人胖跑的太慢,好处是别人推不动他。

    周小云最是狡猾,在半圆型的“安全堡垒”里稳稳呆着,按游戏规则只要跑到一个这样的“堡垒”里不出去,就不会被攻击绝对安全。

    她趁着对方不注意从这个“堡垒”跑到另一个,中间绝不逗留给对方推倒自己的机会,不一会儿,居然和大宝到了一起。

    大宝轻声吩咐:“大丫,对方城中还有四个人,有三个女的肯定劲不大,一会我来朝里面冲进攻,你在后面把我朝前推就行了,听见没有。”

    玩游戏大宝可是真正的权威,周小云答应下来。照着大宝的策略两兄妹一鼓作气的攻进了对方的城堡。

    耶!胜利的一方欢呼起来。

    周小云小脸通红满头是汗,也跟着跳起来,找到了久违的儿时的那种单纯的欢乐。

    第四十二章 受震撼的方文超

    开学时煞是热闹,孩子书包里装的不是书本而是砖头,个个见面都先评比对方的砖头多不多好不好。

    有的孩子带的是半截的有的带的是砸碎的也有的带的是家里存的新砖头,周小云和大宝两人带的是大伯家的砖头,他们家前年盖瓦房剩了一些在家院里,这次倒是正好派上了用场。

    开学后,老师们都开始忙碌起来,学校盖起了围墙,没钱请不起太多瓦匠,所以让老师和高年级的大孩子帮忙运砖头抬沙子石子。

    大孩子们见不用上课都挺开心,在校园里来来回回的抬东西没人嫌累。

    不过,这可苦了手无缚j之力的方文超。他家境不错,在家很少做什么重事,抬抬抗抗的话真不是他擅长的,两天一过就腰酸背痛。

    好在周小云替方文超把班级管理的很好,解了他的后顾之忧。

    等大半月后,学校围墙盖起来了,一米多高的围墙把整个校园都包围起来只剩一个供进出的大门,看来总算有学校样了。

    乔校长捋着胡子来回转悠,喜得整天满脸带笑,总算了了一桩大事。

    校园从之前的熙熙攘攘渐渐恢复正常的秩序,有了这样一道围墙,逃课的现象得到了极大地抑制。

    大宝从开学后学习就认真了不少,跟周小云是不能比,但比以前晃晃悠悠的态度可要进步不少。上课肯听了,回家作业完成了才出去玩。

    周小云为哥哥的点滴变化感到欣慰,时常在父母面前夸大宝。

    赵玉珍见一向调皮的儿子开始知道学习了也是非常开心不吝啬的表扬了大宝,加上周小云的帮腔,一时间把大宝美的不知道东南西北。

    周小云自开学后就练起了毛笔字,她舍不得用毛边纸来写都是用报纸来练。从方文超那借了一本字帖,练起了横竖撇捺点这些基本笔画。

    周小云发现自己自新生后性格变化了许多,本来是个文静内向平庸的性子,现在却是大方得体聪颖能干,这当然和二十多年的生活经历有关系。

    最重要的变化是她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立了目标后就毫不犹豫的去执行。

    就拿练字来说,其实她前生水平很一般,没有毅力去练,可是她现在七岁的外表下是一颗成年人的灵魂,她的毅力连自己都为之惊讶。

    一开始抓不住要诀,写的真是惨不忍睹,可是每天她都在作业写完后坚持写上一个小时,渐渐的练出了感觉也练出了兴趣。

    她坚持要练好笔画,一个多月下来总算有点模样了。

    之前周小云没好意思把毛笔字拿给方文超看,等自己感觉比较满意了才拿着写满了笔画的报纸来向方文超请教。

    方文超说不出心里的感觉,当他接过周小云手里的报纸的那一刻,他就被不屈不挠有毅力有恒心的周小云震撼了。

    展开了那张报纸,眼前现出了一张满是笔画的毛笔字。字体很有些稚嫩,可是能看出在写时用了多少的心在里面。

    方文超不知道该对眼前这个饱含期盼的小女孩说什么,在那一刻,他下决心要好好的培养周小云。

    他没有办法再当她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或孩子,而是多了一分师徒甚至父女的感情。

    在方文超的精心指导下,周小云的毛笔字开始有了突飞猛进,除了固定的练习笔画外,周小云练习起了简单的字。看着方文超看字时的笑容一日多过一日,让周小云也对自己有了更大的信心。

    周小云已经能用口琴吹些简单的曲子,方文超就教周小云拉起了手风琴。

    手风琴不能让周小云带回家,她只能趁着中午早点去学校在方文超的宿舍里练习。

    不久,学校的老师们都知道了方文超有一个出色的学生。

    黄老师笑着调侃:“方老师,可让你捡到了棵好苗子。像这样好学勤奋的孩子实在少见,听说今年我们学校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要派学生到县里去文艺汇演,你这时候多培养培养,到时来个一鸣惊人。”

    有人这么夸奖周小云,做老师的方文超与有荣焉,他经黄老师这么一提醒也开始觉得要及早做些准备。

    他教周小云着力练习一首曲子名字叫让我们荡起双桨,周小云不清楚方文超的用心,只是她很喜欢这首曲子。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印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美丽的歌词悠扬的旋律使这首校园歌曲在一届届小学生口中传唱不休,这是周小云最喜爱的歌曲。

    她每天轻声唱着这首歌来回于家与学校之间,慷慨的方文超把心爱的口琴一直放在周小云那,每当周小云用口琴吹起这支歌心情总是特别愉快欢畅,觉得人生这样单纯的幸福喜悦只能在童年时才能享受到。

    第四十三章 令人着迷的电视

    在初春三月,发生了一件大事,村里开始通电了。

    家家户户都喜洋洋的,有了电以后就可以不点煤油灯用电灯了,电灯用不了多少电比煤油灯亮堂多了。

    等周国强家装上了电灯后,周小云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以前煤油灯比较昏暗,看时间长了对眼睛很不好。现在,四十瓦的灯泡照的不大的屋子里亮堂堂的,写字看书都方便了许多。

    周小云自动地把练字时间延长了半小时,赵玉珍没有心疼那点电费随她了。她不识多少字也能看出女儿写字越来越好看,走到哪儿提起周小云都是满嘴骄傲。

    大伯周国富年前给人家做板凳,剩了不少边角料,拼拼凑凑做了一张书桌给周小云和大宝用。周小云喜欢的不行,四四方方小小巧巧的桌子让她写字读书都顺手。

    屋里原来那张破旧有些不稳的桌子被大宝用小刀刻了不少划痕,周小云一直嫌弃又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将就着用,如今有了新的立刻把旧桌子淘汰掉。

    每到晚上,周小云和大宝两人面对面的坐好各写各的作业。小宝被这种学习气氛所吸引也赖在桌边不肯走,周小云怕他在旁边吵吵打扰学习就教他写数字。

    其实,她自己倒不怕打扰,主要是怕有了认真苗头的大宝会因为小宝而分心。

    有了事做的小宝像模像样的学习起了数字,时间久了,居然学会了1到10。

    果然是没有笨孩子,只有不肯学的孩子啊!周小云这样感慨着。

    弟弟小宝长大后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后来外出打工,一年回不了两趟家。其实小宝比哥哥大宝头脑要聪明的多,若引导好了说不准是块念书的料,还得从娃娃抓起啊!

    赵玉珍对小宝的行为自然举双手赞成,怎么着也比出去乱跑好。

    周国富家在通上电之后,买了一台电视机。这时,村子里有电视的人家也就冯铁柱家和周国富家,一时间,一波波的人到周国富家去看热闹。

    新买的熊猫牌十四寸黑白电视上竖起了一根天线,用手按下按钮后,得用手拨动上面的圆圈来调频道,没有遥控器纯靠人力。带遥控器的彩色电视出现在村子里最少还有十年,现在有这样的电视都够稀罕的了。

    周国富家的正屋天天都有来蹭电视看的孩子,后来有些大人晚上在家呆着没事也过来看。地方不够坐就站着看,甚至站在屋外看的都有。没办法,没有什么娱乐的农村有电视看谁不想看。

    这蹭电视看的人群中就包括了大宝和小宝,大宝总算还记得把作业写完,每晚一写完作业连作业本都来不及收拾就去了大伯家,通常等到大妈宣布要关电视休息了才才依依不舍的回家来。星期天就干脆在大伯家待一整天午饭都在大伯家吃,小宝跟在哥哥后面也成了周国富家的常客。

    周小云见去大伯家的人多不想去凑热闹,一个人在家练练字自得其乐。

    时间一长了,沈华凤心疼起电费来。

    她初开始见到自家来看电视的人络绎不绝还有些自得,那些日子说话底气都分外足。到她家来看电视的大人免不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