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小说网 > 都市言情小说 > 锦衣夜行(精校版) > 第 267 部分

第 267 部分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谢谢“噗哧”一声乐了,伸出纤纤玉指,在他额头一点,嗔笑道:“你呀!本姑娘昔日天下,不知多少权贵达官、王孙公子,被我一张嘴耍得团团乱转,没想到,最后却栽在你这张巧嘴上了!”

    堪堪赶回来的小樱刚到门外,恰听到这句话,不由轻轻一撇嘴,心道:“这个家伙何止生了一张巧嘴!这辅国公的心,那是米筛子当门帘…全是眼啊!”

    第920章国公小可怜

    谢谢一句“巧嘴”出口,就看见夏浔促狭的盯着自己娇嫩鲜艳的檀口,眸中满是笑意。

    谢谢何等机敏,何况是做久了的夫妻,无需转念,便知他在想什么,不由晕上双颊,轻轻捶他一下,大发娇嗔道:“你这模样,想干什么?”

    谢谢貌美如花,这时俏脸生晕,虽是含嗔说话,却充满了娇嗲妩媚的味道,夏浔不觉情动,轻轻揽住她腰,轻笑道:“今晚,留下来陪我吧!”

    谢谢横了他一眼道:“你伤成这样,还想打什么坏主意呀?安生养伤吧!”

    嘴里说着话,脸蛋儿却愈发地红起来,一股天生的风流透颊而出,令人怦然心动。

    夏浔不禁涎脸道:“正因为身上有伤,不想叫创处破裂,所以才要我的谢谢陪我呀。”

    谢谢眸波流转,如水之荡漾:“你这坏人,又想怎样?”

    这时说话,却带了些小儿女的娇憨之气。夏浔嘿嘿笑道:“自然是思念娘子的檀口雀舌……”

    两人打情骂俏,声音自然而然地放低了许多,小樱站在门口听不清楚,忍不住向前倾了倾身子,也只隐约听和什么嘴啊舌头的,也不知两人在打什么哑谜,心虚之下,反而有些忐忑。

    夏浔央求道:“娘子,答应我好不好?”

    谢谢红着脸道:“你这家伙,最是风流好色。”

    夏浔笑道:“嘿嘿,男人本‘色’嘛!”

    谢谢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道:“当初那位乌兰图娅姑娘,你头一回领回来,我们还真道你转了性儿,只是救人家从瓦剌出来,谁知道这以后三番五次的,嘿!你来我往,我往你来,可就不再断了联系。你老实交待,是不是喜欢了人家?”

    谢谢在门侧听了,登时心跳脸红,一颗心却也悬起来,只想听听夏浔怎么说。

    夏浔刚刚央得娇妻答应,今晚要以那销魂极乐的妙舌侍候,哪敢在此时惹她吃醋,立即作不屑状道:“你开什么玩笑,那丫头要胸没胸、要p股没p股的,这要是晚上碰见她,不看脸的话,你都不知道看的是正面还是后面,我怎么会看上她呢!”

    “什么?”

    小樱肺都快气炸了。所有姑娘家没有不在意自己的身材、相貌的,尤其是这话出自己一个自己已暗生情愫的男人之口,她不敢置信地低头看看自己的胸,根本看不到脚尖嘛:“就这还小?你想要多大?也不怕闷死了你!再说p股,你们中原淑女们的p股才娇小的不像话,人家可是在草原上长大的,幼习弓马、跨鞍打浪,这p股……”

    小樱摸了摸自己的臀部,股肌结实,圆滚滚的,姣美的像熟透了的桃子:“这样的p股要是都能看成男人,你得什么眼神啊,你是睁眼瞎不成!”

    小樱气鼓鼓的,恨不得立即冲进去自行验明正身,戳穿夏浔的无耻谎言,还自己以清白。

    房中,谢谢嘿嘿一笑,说道:“真的?我怎么瞧你说得言不由衷呢?我看那位乌兰图娅姑娘整天跟在你身边时,你可是挺受用的。”

    “哪有此事!”

    为了今晚的性福生活,夏浔赶紧撇清,继续睁眼说瞎话:“这不是因为她懂突厥语,要请她帮忙么,你当我愿意理她呀。要长相没长相,要身材没身材,要修养没修养,脾气还不好,什么走不摇裙笑不露齿那是全然的不理会。凶起来的时候……,哎呀,我都没法提,你就想吧,一个草原上的女子,那性子得有多野,我能看中她?嘁!这样的女人,就算是嫁人呐,那也是嫁祸于人,谁要谁倒霉!”

    谢谢“噗哧”一声笑,说道:“行了行了,你就损吧,你也不要急着辩白,我不难为你了!”

    夏浔一见她起身要走,忙道:“你去哪儿?”

    谢谢没好气地道:“我的大老爷,天还亮着呢,你不是想叫人家现在就陪你吧?你闲得要命,我可一堆事儿呢,本来担心你的伤,才来看看你,现在一看呐……,哼!”

    夏浔一听,就知道今晚的娱乐节目算是定下来了,不由眉开眼笑道:“好好好,娘子去忙!”

    谢谢前脚离开,小樱后脚就闪了进来,蹬蹬蹬几个大步就蹿到夏浔面前,居高临下,虎目圆睁。夏浔一瞧她那架势,心里咯噔一下,忙把双手缩在胸前,做小白兔状,楚楚可怜地问道:“你……你要干什么?”

    “嘿嘿!”小樱突然笑了两声,露出一口小白牙,颊上两个迷人的梨涡攸地一闪,便又板起面孔,抬手在夏浔胸口一抬,大大咧咧地问道:“国公爷伤口好点了吗?”

    “哎哟~~喝!”

    夏浔一声惨叫:“别拍,痛啊!”

    小樱惊奇地道:“这都好几天了,还没好呐?国公爷,你这身子还真娇气!”说着抬手又是一巴掌。

    “来人……唔!”

    夏浔只喊了半声,小樱就扯过一个枕头,摁到了夏浔的嘴上,杏眼圆睁,杀气腾腾地道:“喊!你再喊,再喊我弄死你!”

    “唔唔……”

    夏浔只管吱唔,因为心虚却不敢反抗。小樱眼下这么彪悍,简直都抓狂了。不用问也知道,她是听见自己刚才那席话了,这丫头正在气头上,夏浔哪敢惹她。

    小樱瞧瞧夏浔,眼睛弯成了小月亮:“疼,是吧?”

    “嗯嗯嗯嗯……”

    夏浔如小j啄米般一个劲儿点头。

    小樱笑眯眯地道:“不好意思,我是草原上长大的女子,性子野,脾气大,压根儿就不知道温柔为何物,做事粗手粗脚,可比不了中原的淑女们,人家是走不摇裙,笑不露齿……,我跟人家可没个比!”

    她这么说倒无所谓,问题是她一面说,一边还用手轻拍着夏浔的胸口,她倒没使多大力气,巴掌拍上去,说疼还不疼,说不疼还有点疼,唯其如此,才更叫人紧张,因为你不知道她哪一巴掌会重,哪一巴掌会轻。

    夏浔努力做出苦笑的模样,以期换取小樱的同情,奈何那大枕头捂住了他半边脸,就算他是大明影帝,这表演效果也大受影响,小樱根本不为所动。

    “哎呀,国公爷,您瞧您这胸脯儿……”

    小樱好象突然发现了什么瑰宝似的,趴到夏浔胸前,赞不绝口地道:“瞧国公爷这胸肌练的,又大又结实,可不像有些男人,瘦得跟排骨似的,要是晚上看见他,不瞧脸你都不知道看的是正面还是背面。国公爷你,可就不一样了,我摸摸……”

    小樱五指箕张,攸地一缩,扣如鹰爪,直往夏浔胸口抓去。

    夏浔再也忍不住了,猛一甩头挣开枕头,尖声大叫:“救命啊……”

    太zg中,朱高炽将一摞批好的奏章往前一推,对中官一道:“把这些奏章发付出去吧!”

    一答应一声,连忙捧起奏章出去,朱高炽端起杯来,喝了一大口茶水,便站起身扩胸抬腿,活动身子。这一阵忙碌,他的身子都坐僵了。他活动了一下身子,便往屏风后走去,屏风后面设有一个小间,里边有一张卧榻,乏了可以登榻歇息。

    朱高炽刚刚躺到榻上,就听屏风外面有人唤道:“太子?”

    朱高炽一听是杨士奇的声音,不是外人,便道:“我在这儿,进来吧!”说着翻身坐起。

    朱高炽很在意为君者的行仪,哪怕是在最信任的人面前,也不愿做出随意、散漫的样子。

    杨士奇绕过屏风,见朱高炽刚刚站起,忙施礼道:“见过太子!”

    朱高炽呵呵一笑,指指窗边两张花梨木的官帽椅,道:“不必拘礼,坐吧。”

    “是!”

    杨士奇谢了座,等太子上坐了,这才在椅上坐下,低声道:“太子,帖木儿国使节到京多日,因为会同馆、玄武湖两桩公案,现在闹得很厉害,摩罗到处告状,要求朝廷严惩乌伤,乌伤则说摩罗是贼喊捉贼,请朝廷为他们主持公道。

    而且,辅国公也是因为这件事受的伤,朝野对此议论纷纷,若久拖不决,恐怕又要有人弹劾太子,可这事儿太子又不宜做主。皇上北巡已经有些日子了,您看是不是奏请皇上早日回转。同时,皇上回京,便不需监国,也省得汉王再生事端,可谓一举两得。”

    夏浔已经把纪纲正在秘密调查,且已发现线索的事告诉了太子,朱高炽知道玄武湖行刺的真相。现在太子要做的事就是装聋作哑,只把这案子当成帖木儿国两支使节队伍的内争,催促下面查办。

    一般的战斗,那是先下手为强,谁先动手谁就掌握主动,可是这次政争却有些特殊。这次是为了争储,而他已经是皇储,身份太过敏感,他若主动出手,一旦失败,就没有退路了,所以,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完全置身事外,利用纪纲去揭发汉王。

    如果纪纲别有所图,隐忍不动,那时也得是发动自己这一系的人做个过河卒子,探准了风声再说,万万不能让他这位太子直接出面,就算夏浔这个直接当事人兼受害人同样不能出面,这样一旦失败,才有一线回旋的余地。因为这事太过重大,这个打算和事实的真相,却是连杨士奇也蒙在鼓里的。

    朱高炽沉吟了片刻,说道:“父皇北巡的时间是有些长了,可是朝中大臣早就为此进谏过,奏请父皇早日返京,这些奏章,我都一概转呈了北京的,父皇听不进去,以我的身分,却是不便再提的,除非有个什么特别有力的理由才成。”

    “这个么……”

    杨士奇一听不觉蹙起了眉头,如何劝得皇帝回转,他也想不出理由。

    就在这时,一蹬蹬蹬地跑了回来,一到殿中便叫道:“太子,太子,皇上有旨意颁与太子!”

    第921章这人收不收

    “臣接旨”

    朱高炽高举双手接过圣旨,由两个小内侍扶着站起来,对那传旨太监和颜悦色地道:“一路辛苦,且去歇息,”那太监向太子躬身应了声是,由太子府中官一陪着下去了

    等那传旨太监离开,朱高炽转过身来,脸上还是一副没缓过劲儿来的茫然跃入眼帘的,是刚刚站起的杨士奇,杨士奇也是一脸的茫然支走了两个小内侍,杨士奇便道:“太子,皇上诏命群臣商议迁都事?皇上这是不打算回来了么?”

    朱高炽苦笑道:“皇上行事,莫测高深,我虽是陛下之子,也难以揣测要说皇上就此长驻北京,那也未必,不过……皇上即诏令商议迁都,看来是决心已定了,至于皇上为何不等回来,先行诏令群臣商议,我也不甚明了了”

    朱棣有意迁都,这一点他身边的近臣大多已经有所察觉,这是有许多蛛丝马迹的,朝中为臣,侍奉的是君王,哪能不揣摩他的意思

    比如他登基之后立即把北京升为行在,派邱福那样的重臣驻守北京,将赵王封在北京,永乐四年派大臣开始扩建北京宫城,这些年不断地往北京附近迁徙人口,将成国公朱能的陵墓修在北京他至爱的皇后过世以后,梓宫一直停放着不入葬朝廷找来风水大师廖均卿,皇帝指明叫他去北京一带寻找“吉壤”……

    这种种表现都说明皇上有意迁都北京,不过谁也没想到皇上的决定来的这么快

    明朝迁都之议一直就有,打从朱元璋定都金陵,没几年他就对金陵不甚满意了,不过迁都是一件大事,即便以朱元璋的独断专行,也不敢轻率决定他准备了好多年,等到国家完全平定下来,这才派太子朱标去考察长安,他属意的定都之地,就是那里

    结果朱标从长安回来没多久就因病去世了,朱元璋已经老了,皇太孙又年幼,这迁都之议就再次搁置下来,等到朱棣登基,迁都的风议再度若有若无的传扬于朝堂内外,即便只是风议,也有朝臣郑重其事地向皇帝提出了反对意见

    今天,它终于被明确提了出来,文武百官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了朱棣下旨的起因是北京行部的一位员外郎叫李洵的上建议皇帝迁都,皇帝便将这份奏章转来了南京,诏令群臣商议

    其实只要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投石问题,迁都是多么大的事儿,一个小小的行部员外郎就敢贸然上,妄议此事?就算他真的敢,皇上就这么重视,把这份奏章批转南京,着文武百官商议?

    明摆着,这位叫李洵的员外郎是受人指使,指使他的人是皇帝本人还是就藩北京的赵王朱高燧,那就不可预料了,如果这是赵王朱高燧的主张,那么很显然,已经长大成人坐稳一方藩王之位的朱高燧,已经对皇储之位起了觊觎之心

    但是不管这是赵王的意思还是皇帝本人的意思,皇帝本人也愿意迁都,这是明摆着的

    杨士奇询问道:“太子,这诏命……该怎么办?”

    朱高炽道:“还能怎么办?将皇上的旨意明诏群臣,叫大家上议论”

    杨士奇急道:“太子,迁都事大,臣当然也关心,可是皇上不回南京,却传诏令群臣商议迁都,明摆着一时半晌不会回来了,南京这边怎么办?帖木儿帝国正打得不可开交的两位使节怎么办?汉王监国之权在手,安知他不会又搞出什么花样儿来?”

    朱高炽其实心中比他还急,他们借着汉王遣人刺杀杨旭一事,已经做好了种种安排,就等皇帝回京便立即发动,想不到皇帝突然下了这么一道旨意,一下子打乱了他们的全盘筹划难道……纪纲还没有把杨旭遇刺的真相密禀天子?

    不能啊,就算纪纲隐瞒,东厂的秘奏也早报上去了,按照策划,这“倒煦”的急先锋是纪纲的,东厂则是第二梯队,一旦纪纲不肯尽力,东厂就要跳出来,因此东厂这份秘奏虽未指明一切,但是秘奏中不但说明了近来发生在南京的种种事情,而且含蓄地把怀疑目标指向了汉王,以皇帝之精明,安能无所察觉

    以时日推算,这急奏早该到了北京,至少应该在皇上这份旨意发出之前就到了北京,皇上何以对此置若罔闻?迁都是国之大事,却不是急不可待的事,皇上这么做,到底在想什么?

    朱高炽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让杨士奇先去见见杨溥,两人商议个妥当的法子来,先跟内阁通通气儿,尽量不要显得皇上这道旨意突如其来,显得太过仓促,以免引起百官无谓的猜测

    杨士奇和杨溥匆匆商议了一下,决定跟内阁打声招呼,明日先把那北京行在的员外郎李洵的奏章发在邸报上,叫百官知道朝中有这么一个声音,然后再把皇帝的诏命宣示与群臣

    朱高炽听了回报,点头答应,杨士奇便急急赶奔内阁这边,朱高炽就想回转后殿,授意太子妃以慰问杨旭的名义往辅国公府一行,把这紧急情况通报于他因为皇帝这突如其来的一举,他们原本的通盘计划,都必须要进行修改了

    朱高炽刚打算走,一就回来了,禀报道:“太子,都察院陈瑛求见”

    朱高炽听了顿时一愣,谁来求见他都不觉得希罕,唯独陈瑛……,这简直比太阳从西边出来都稀奇,汉王身边第一幕僚,居然跑来求见自己

    朱高炽略一思索,摆手道:“不见就说孤身体不适,要他有什么事,经通政司上便是”

    朱高炽刚一转身,突又转回,唤道:“慢,他可曾说过是什么事么?”

    一道:“没有”

    朱高炽略一思索,又问:“他是穿的官服还是常服?”

    “官服”

    朱高炽在殿上徐徐踱了几步,吩咐道:“去,请他进来”

    一欠了欠身,转身就往外走不一会儿,便引了陈瑛进来,陈瑛束冠革带,衣着隆重,上得殿来,看见朱高炽站在那儿,连忙屈身下拜:“臣陈瑛,见过太子”

    朱高炽道:“陈大人请起,孤虽监国,却非人君若无十分的要紧事,不宜官邸相见的,不知陈大人今日来,是有什么要事么?”

    “老臣正有要事禀奏太子”

    陈瑛缓缓站起身,沉声道:“云南粮荒,危及安南,太子高瞻远瞩,为济云南百姓,解安南之危,着令召商中纳,这本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大事,关乎着安南战事的成败可是因为有利可图,却有许多权贵达官,或赤膊上阵、或委托亲眷,从中渔利”

    朱高炽动容道:“竟有此事?”

    陈瑛道:“是,公侯、都督……,许多人家,都令家人子弟运米中盐,他们若愿往云南运米,济百姓之危,原也没有什么可恨这些人,先是尽购陈米、糟米,又往米中掺杂土沙,及至粮食运到,还要加倍多支

    本应每引米一石三斗的,他们就索要两引三引,贪得无厌,乖戾嚣张若是各盐场官吏不答应,他们就倚仗权势,凌辱欺压有无权无势的民商运米的,他们就百般打压,不许他们以米换盐引,再以低价购入,转手卖出,从中渔利,是可忍孰不可忍

    太子,如商中纳于朝廷来说,是解云南之苦、安南之危的政策,于太子来说,则是太子监国的一项英明决策,怎么能毁在这些社鼠蠹虫之手呢?一旦因此惹得民怨沸腾,恐怕要出大乱子老臣闻听,心急如焚,所以急急赶来禀奏太子

    此等现象,当及时制止臣请太子下令,禁止官员及其家眷运米贩盐、与民争利但有欺行霸市、强买强卖,以权谋私、勒盐吏者,严惩不贷臣已将此事写下奏章,同时禀奏皇上,太子请看,这是臣送通政司的奏章抄件”

    陈瑛说罢,自袖中摸出一件东西,双手捧起,恭恭敬敬往朱高炽身前一送朱高炽接过来打开一看,果然是写给皇上的奏疏,内容与方才对他所言一字不错,通政司的奏章还要经他过目再发往北京的,因此这抄件绝不可能做假

    陈瑛又恭谨地道:“都察院里,臣也传令云南道御使严查此案,并挑选年轻精干的御使重点巡抚云南,因为事关重大,唯恐奏疏不甚明了,耽搁了太子的大事,所以臣急急赶来向太子陈述,太子您看,臣做得还有甚么不完善的地方,就请指示下来,臣一定马上纠正”

    看这情形,陈瑛倒是真的一心为国了,尤其是这封奏疏中把太子开商中纳以济云南的策略具有何等重要意义阐述的非常明白,这封奏疏送到皇上面前,云南那边若是真的出了事,甚至连累安南战局的话,也能最大限度地撇清太子的责任

    朱高炽惊讶地看向陈瑛,这是监察院系统负责的事情,眼下他还真不知道,如果这事没有及时察觉,坐视蠹虫坏事,难保不出什么大乱子,到那时,他是监国,这政策又是出自他手,就成了他执政的不可抹杀的一个污点

    陈瑛及时奏明这些情况,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可是只有好处……,黄鼠狼给j拜年,居然是一番好意?朱高炽定定地看了陈瑛一眼,缓缓道:“此事干系重大,如今……汉王也是监国,陈大人可曾将此事禀报于他?汉王对此有何看法么?”

    陈瑛欠身道:“汉王勇冠三军,乃当朝虎将。然则,说到经国纬政,料理国事,实非汉王所长何况,召商中纳,本就是太子决策,太子乃国之储君,虽同为监国,军国大事么,还是报与太子决断妥当一些”

    朱高炽听到这里,终于明白了陈瑛的来意,陈瑛这是投石问路,意图投诚

    辅国公遇刺,太子派籍此紧密筹备,欲一举断送汉王争储的全部希望。汉王是皇子,轻易不致有杀身之祸,可要把汉王这棵大树从京城里拔走,就不知要吹掉多少枝干、拔断多少根系了,陈瑛这老狐狸,竟然嗅到了危险……

    朱高炽怦然心动:陈瑛老谋深算,又掌握着言官力量,这可是朝廷喉舌,是可以拿到台面上公开使用的一股力量,这是锦衣卫和东厂远远不能与之比拟的优势如今只要稍作示意,陈瑛和陈瑛所掌握的力量就可以……

    这个人,收不收?

    第922章 口水大战

    陈瑛说完,微微佝下腰,谦卑地看向朱高炽。他想从朱高炽脸上看出一点点端倪,可是要从朱高炽那张肥胖的没有一点褶子的大脸上瞧出些许变化真是很困难,陈瑛只好转而盯着朱高炽的眼睛。

    定定地看了半晌,陈瑛失望了,从这个比他小二十多岁的青年眼神中,他没有看到一点情感的波动。朱高炽的眼神很平静,一如他平时看着别人时那样,不管对方地位尊卑、权势高下,他的目光永远都是温和、含蓄、内敛,没有丝毫变化。

    这位太子的城府,比他想像的要深得多。

    陈瑛一直强抑平静的心就像绷紧了的弓弦,终于没了气力,手指一松,弓弦急颤,他的心急剧地跳了起来,跳得他的呼吸也急促起来。

    他来的时候并不知道能不能被朱高炽所接纳,反复揣摩之下,他认为,以他的能力、以他所掌握的力量,以太子如今并不算平稳的地位,太子接纳他的可能至少有七成。他们之间并没有私人仇恨,不是么?

    不管以前如何用尽心机地坑杀构陷,那都是各为其主!我陈瑛掌握着言官,掌握着大明喉舌,这正是太子目前最需要的力量,齐恒公还肯接纳管仲呢,太子为何就不能成为我陈瑛的公子小白?

    尽管如此,他还是慎之又慎,决定先以官宦人家利用云南召商中纳的机会大发横财这件事投石问路,探一探太子的心意。人要脸,树要皮,如果真的不可挽回,至少也不能让名声和自己的前程甚至性命一起断送掉。

    现在看来,恐怕他要失算了,改换门庭的想法很可能要失败。果然,平静了半晌,朱高炽突然微笑起来,朱高炽一笑,陈瑛的心就彻底沉到了谷底。

    朱高炽的笑容和煦如春风,声音和煦如春风,言辞更是和煦如春风:“部院忠于朝廷,任事勤勉,孤心欣慰。关于禁止官宦与民争利,这是皇上一贯的主张,孤自然会遵循圣命行事。若有人以权谋私、中饱私囊,部院执掌都察院,正是份内之事,可搜集罪证,查明罪行,以国法治他。汉王与孤同为监国,此事不宜相瞒,部院大人可将此事一并禀与汉王知道。”

    朱高炽很遗憾,真的很遗憾。他知道,只要他点点头,陈瑛立即就能为他所用,陈瑛所掌握的力量也能为他所用,这个人控制着都察院,控制着言官,这对稳固自己的地位非常重要。

    可是,他不能接受。

    陈瑛得罪的人太多了,被他弹劾得家破人亡的官员太多了,而被陈瑛伤害过的人、兔死狐悲的那些人,大多就聚拢在太子旗下,他无法接纳陈瑛,陈瑛在汉王旗下已经走得太远、太远,此时想抽身,谈何容易?

    更重要的是,陈瑛是汉王的第一智囊,汉王这么些年所做的种种,背后几乎都有陈瑛的影子。如果陈瑛不倒,有什么理由让汉王倒?这就像父皇杀方孝孺,不能不杀、不可不杀,哪怕方孝孺已含蓄地做出了归附的暗示。

    当初起兵靖难,誓师北平,宣告于天下的,就是遵祖训靖难,清君侧j佞。这j佞就是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父皇得了天下,谁都可以不死,唯独这三个人,绝不可能活着,不杀他们,靖难的大义名份就定不下来,就坐实了父皇篡位谋反的罪名。

    所以,该死的只能死,就像今日之陈瑛。

    陈瑛橘皮似的老脸攸地抽搐了几下,缓缓躬下身去,低声道:“那么……老臣……告退!”

    这声音,如风卷起的落叶,带着瑟瑟的秋意……

    次日一早,通政司便接到陈瑛使人送来的一封奏疏:他病了,病得很重。

    郎中说,他需要长时间的调养,陈瑛身居要职,担心因此耽搁国事,故而请求告老还乡。朱高炽看了陈瑛的奏疏,只是淡淡一笑,挥笔批下一行大字:“此为官吏任免事,呈皇上御览裁决!”

    朱高炽没把陈瑛放在心上,他们原来所做种种准备,因为皇上突然下诏命令百官“议迁都”,也不得不暂时停止。太子妃从辅国公府回来,带来了夏浔的意见,只有八个字:“按兵不动,随机应变!”

    看来对皇上的意图,一向算无遗策的辅国公也有点摸不着头脑了,朱高炽也只得搁下一起,打起精神处理迁都之议。这件事的影响实在太过深远,牵涉过于重大,皇帝这个诏命一公布,朝廷上就炸了窝。

    迁都这种事,是关乎江山社稷的大事,同时与每一位大臣也密切攸关,一时间满朝文武都投入到了辩论之中,仅仅一天之后,朝臣们的意见就陆续开始反馈上来。毫无异问,反对迁都的官员远远多于赞同者,赞同的声音几乎听不见。

    爱民如子派说:朝廷定都金陵四十多年,国泰民安,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迁都?一旦迁都,就得下大力气营建北京,修建北京皇宫,朝廷近年来屡行工程,不断兴兵,百姓已显疲惫,再要迁都,这不是劳民伤财么?

    国计民生派说:北京的财赋供给与人口都成问题,目前朝廷虽有河运、海运,且正陆续在运河上疏浚一些年久淤塞的地段,但是如果朝廷北迁,北京陡然增加的大批的官僚、家眷,乃至驻军,所需要的供给,现在的河运、海运要扩大数倍规模才成,至少目前,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军事地理派说:北京太靠近北狄了,距边塞不足两百里,外无藩篱之固,内无战略纵深,一旦北狄入侵,破关而入,马放燕山,北京城下旦夕可至,置天子与如此险地,实在是太危险了。

    还有些人担心都城北迁,到了赵王的地盘上,太子又要多一个竞争者,可这个理由不能明说,于是便随意加入一个反对派,冠冕堂皇地陈辞一番。

    另外还有许多人出于个人、家族、故乡的利益,强烈反对迁都。因为江南文教发达,江南的士大夫也是最多的,所以江南籍的官员占了朝堂的绝大多数。京城迁走,无疑将触到他们个人、家族和故乡的利益,对此自然强烈反对。

    不只是他们,包括当初追随洪武皇帝打江山的功臣勋戚们,同样大多出身江南,他们的家在这里,他们的根在这里,谁肯千里迢迢跑到北京去。再说,北京跟金陵一比,那繁华程度差了十万八千里,有好地方不呆,谁愿意到那穷山僻壤去定居。

    民间的富绅、地主听到这消息也是强烈反对,当初朱元璋营建中都凤阳,强行迁徙了十万富户去凤阳,如果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少不得也要迁徙许多江南富户到北京去,难保其中不会包括他们。

    他们家里要么有人在朝为官,要么与哪位朝中官员有深厚关系,这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纷纷动用他们的人脉关系,在朝廷上发出了最强烈的反对。

    还有那风水先生派,引用诸葛孔明的话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上映紫微之垣,此帝王之宅。”大谈金陵风水如何的好,以此作为不应弃金陵而就北京的理由。

    文渊阁大学士杨荣就是此中代表,不管他反对迁都的本意是什么,他给皇上的奏疏却是黑纸白字地写着:“天下山川,形势雄伟壮丽,格局宽阔,九星齐拱,万斗相映而成辉,可以为京都者,莫逾金陵。”

    风水派这一反对,却引起了风水派内部的反对意见,他们对风水、易理,都有很深厚的研究,而且不大关心政治。他们不在乎皇上迁不迁都,也不理会别人为什么反对迁都,既然有人提到了风水,他们自然要发表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们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山”代表背后,主宰健康和人丁兴旺,自然也包括国运,宜雄健浑厚,最忌背空;“水”代表前方,主宰事业和财富,向水宜宽广低平,最忌紧小。

    从金陵风水来看,南京城坐北向南,以北为靠。

    北面是什么山呢?j笼山,说是山,不过就是一个二十来丈高的小土丘。j笼山后面就是玄武湖,再向北去是红山,红山跟j笼山差不多高,也是个小土丘。红山再向北,就是幕府山,最高也就五十来丈,接着便是扬子江了。

    看吧,j笼山是小土丘,红山是小土丘,幕府山稍高一点,幕府山头却又呈形体不正、略有偏斜的贪狼星状,对此靠山极为不利。金陵背后就这么三座靠山,零碎无力,如何支撑这么大的城邑?

    还有,全部靠山都背靠扬子江,没有接通大型山脉,得不到龙脉的支持。

    更要命的是,风水之气“乘风而散,遇水而界”,比全部靠山占地面积还大的玄武湖,把金陵的山脉龙气阻挡得一干二净,结果金陵连那一点点靠山的地气都被消磨掉了,形成了一个彻底背空的风水形煞。

    因此,只要天下生乱,太岁行至犯煞的玄武湖,必尸横遍野,秦淮尽成血河。

    虽然他们只是就风水论风水,并不是想要赞成永乐皇帝迁都,不过这是朱棣派来的那个太监所能听到的唯一一个算是赞成迁都的声音,自然视若瑰宝,忙把这些说法全都记下来,转呈北京。

    这些精通风水的人一说金陵不好,坚决反对迁都的人马上找了更多的风水大师进行驳斥,双方争来争去,从理论上争不出高下,便开始举例子。认为金陵风水不好的,举出了从古到今,但凡立都金陵之国,无一国运长久的例子。

    他们还说,当初刘伯温也只是迎奉圣意,不得不定都金陵,其实他也知道金陵风水不好,因此才费尽心思地把皇宫建到金陵东侧,旁倚钟山以迁就风水。没像历朝历代所有定都金陵的王朝一样把皇宫建在金陵城中央,但钟山也不雄厚,如今已保了大明四十多年国泰民安,地气将尽,亦难持久。

    反对派就不屑一顾,说多智近妖的诸葛孔明都大赞金陵风水,难道你比孔明还要高明?当然没有人敢自认比诸葛孔明更加高明,这一下反对派似乎就占了上风,可是刚刚修完《永乐大典》,还没来得及离开金陵的一些学士、老儒们听了这话却又提出了不同看法。

    他们说,孔明赞美金陵风水是什么时候?是孔明联吴抗曹去见孙权的时候,孔明保的是刘皇叔,如果金陵真是帝王之宅,他对东吴的人这么讲,促使孙权移都金陵,难道是要帮助孙权一统天下吗?东吴国运只五十二年,足见这只是诸葛亮的一计!

    这些人的说法又引出了考古派,与他们展开了一场学术辩论,即:精通风水术的诸葛亮对吴人说金陵乃帝王之宅,是否是看出了金陵非国运长久的风水宝地,才故意给孙权下套,利用风水学说达到政治目的一计,双方引经据典,一番雄辩。

    整个南京城里,旗帜鲜明地支持皇帝迁都的,只有靖难派的一众武将,这些大老粗大多是跟着皇帝从北边来的,他们当然愿意回去,所以他们不断地叫好,至于迁都为什么好,他们却说不出来。

    金陵城里一片口水大战,每天堆到太子和内阁大学士案前的奏章如雪片一般,太子不敢对迁都意见的奏疏有所挑拣筛选,一概发往北京,专门负责往北京传递奏章的驿卒陡增了六倍。

    这时候,夏浔却在庐山,一个人在庐山。

    发生在金陵的一切,他看不懂。

    他很清楚,皇帝知道太子与汉王两位监国在南京的明争暗斗,也知道自己遇刺的事,为了争储到了行刺大臣的地步,这已触及了任何一位君王的底线,可永乐皇帝对此置若罔闻,他依旧安坐北京,却给南京发了这么一条诏命,其用意实在耐人寻味。

    夏浔看不明白,却像一头六识灵敏的野兽,直觉地感到了危险,这危险让他不寒而栗。于是,他来到了庐山。五百年后,在这里,曾有一个巨人召集天下豪杰开过一个会议,那次会议,改变了许多风云人物的一生。

    君子自省,夏浔到这儿来,他要好好的静一静,想一想。

    第923章 不死小强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天下,青峰秀峦巍峨挺拔、银泉飞瀑喷雪鸣雷、云海奇观瞬息万变,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其春如梦、其夏如滴、其秋如醉、其冬如欲,当真有如人间仙境一般。~~

    夏浔穿着凉鞋净袜,一身纯白色的丝绢道袍,缓缓拾阶而上,夏浔这道服是明朝时候一种男子的常服,却非道士穿的那种道袍。在他旁边还陪着一个白眉白须、精神矍烁的缁衣老僧,老僧脚步矫健轻盈,动作没有一点老态龙钟的样子,旁边这位老僧,乃是庐山东林寺空相大师,有名的高僧。

    两人行经处,惊动了草丛中觅食的几只白鹤,白鹤展翅而起,仓惶间掠到了他们的肩头之上,既而盘旋腾空,便钻进云雾不见了。

    夏浔在庐山修身养性,已潜居多日了,五老峰等处奇秀山色俱已走遍,今天是头一回登上庐山最高峰:大汉阳峰。

    登上峰顶,禹王台、汉阳石柱赫然在目,站在峰巅远眺,只见长江滚滚东流,稍一扭头,又可见鄱阳湖烟波浩渺,俯首看向脚下,却是群山连绵,苍翠一片。此时此地,心神会格的恬静空灵,不知怎地,夏浔突然就想起了一首在他记忆深处尘封已久的诗来: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扶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阿弥陀佛,好诗!好诗!”

    空相和尚合掌赞道:“国公信口吟来,气势着实不凡!”

    夏浔暗道一声惭愧,却是不便解说这诗不是自己所做,空相博览群书,若说并非自己作品,叫他问起出处,难免又费一番口舌。

    空相禅师白眉微微一耸。双目似阖不阖,感受着那峰顶的天风浩荡,徐徐说道:“古往今来为世,上下四方为界,若有人看得透古往今来,看得穿上下四方,那该是我佛法眼了,怎说是一双冷眼呢?呵呵。国公发此感慨,似乎心中有事踌躇难决,又惑有所感慨。”

    夏浔轻轻叹了口气。道:“大师慧眼,不错,我心中,确有许多心事。大师。我很累呵,身在其位,我有许多事想做,每件事我都想把它做好,可我事事小心,处处周全,能想的法子都想到了。可惜依旧不能尽如人愿,尽如人心呐。古往今来为世,上下四方为界,呵呵。不瞒大师,在下所思所虑,正与古往今来有关,与上下四方有关!”

    空相合什道:“阿弥陀佛,依老衲看来,国公的烦恼,却是自寻烦恼了!”

    夏浔道:“大师这话怎么讲?”

    空相道:“国公何苦处处求全呢?这人间世,或人、或物。都是一半一半,何来圆满?天一半。地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一半。恶一半;清净一半,浊秽一半……,用道家的话说,就是y阳。国公只想要那你想要的一半,而不能接受这世间还有你不喜欢的另一半,这不是自欺欺人么?”

    夏浔默默地咀嚼着这句话:“万物分y阳……,一半、一半!”

    沉吟半晌,他又抬起头来,道:“大师,我虽已位极臣,荣华富贵,不知多少人穷其一生也难及我之万一,可是即便到了今时今日之地位,也从不曾目中无人,骄横自满呐。很多时候,我做事都是如临如渊,如履薄冰,即便如此,我也不认为自己就做的很好了。”

    夏浔笑笑,说道:“我一心想为大明谋划,替后世子孙谋划,可我真的不知道,我能做到多少,我这一片苦心,后人又会怎样评价。”

    空相禅师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