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小说网 > 都市言情小说 > 锦衣夜行(精校版) > 第 196 部分

第 196 部分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塾切娜绶伲壁鼐鞒株庠质拢 ?br />

    夏浔惊道:“苏松一带,水患如此严重么?”

    乌伤苦笑道:“卑职只是奉旨传谕,详情不尽了然,不过看皇上和诸位大学士的模样,恐怕苏松水患,比卑职所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听这将军言辞,还是读过几天书的,夏浔一听再不犹豫,立即道:“我马上与你们回京!”

    乌伤一怔,问道:“国公不候今日雨歇么,这等暴雨,国公……”

    夏浔道:“我这个国公,可不是身娇r贵的纨绔子,二愣子,马上备马、备蓑衣!”

    “是!”

    二愣子答应一声,举着伞就冲进了雨里。

    夏浔回身对谢谢道:“事情紧急,我就不向众人一一告辞了,一会儿你告诉大家一声,不必牵挂。孩子在这玩得痛快,我看你们也随意些,就在这里多住些时日吧,反正我一时也不在京里。”

    谢谢从小没少吃苦,自然明白连绵暴雨,对她如今这样的人家,不过是给孩子增加了些玩乐的兴趣,可是对那些地里刨食的穷苦百姓,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当即答应一声,温柔地嘱咐道:“老爷注意自家身体,切莫劳累过度。”

    夏浔答应一声,不一会儿,二愣子匆匆赶来,禀报说已经备好了坐骑,同时还携来了雨具,夏浔就在厅口穿戴整齐,与四个同样重新披起蓑衣的宫廷卫士快步走去。

    思雨站在树下看得清楚,稚声便问:“爹爹,你去哪儿?”

    夏浔微微停了一下,对她笑道:“爹爹去给你们抓泥鳅!”

    思祺马上舔舔嘴唇,奶声奶气地接口道:“黄蟮好吃!”

    夏浔哈哈大笑:“你这馋嘴小猫儿,成!爹爹去给你捉一条大黄蟮回来!”说着已脚步匆匆地离去。

    夏浔很急,他在社会最低层曾经度过一年多的时光,他甚至一路讨着饭从湖州赶到青州,对社会最低层的穷苦百姓生活非常了解。他更在济南城里,亲眼看着无数人活活饿死。他不是铁石心肠,神经更没有坚韧到钢丝一般,那地狱般的一切,深深铭刻在他的心里,也曾几度被恶梦惊醒。

    他很清楚,在这四五月间,青黄不接的时候,如果遭遇一场大水灾意味着什么,百姓家里没有多少余粮,一旦被洪水一冲,更是颗粒无存,那是要死人的,而且每一天都会死人,早去一刻,他就能挽救许多的生命,这已无关国运、无关朝堂、无关未来,就是为了当下那些受苦受难的贫民百姓,冒雨而行的辛苦还不能忍受么?

    这是一个人最朴素的感情!

    何况,这受灾地区里面还有湖州,这么多年来,虽然他的义父早就死了,他也早就离开了湖州南浔的那个小村庄,可他从来不曾忘记过哪里,只是惮于被人识破身份,他没有亲自出现在那里。当家里发达以后,他早就授意家里,对那里的乡亲进行各种的慈善和捐助,这些事,一直由谢谢来做。

    如今他的“家乡”遭了灾,他自然更加焦急。

    下雨了!又下雨了!

    下雨了!又是好大的一场雨!

    河满了,江满了,池塘湖泊全满了,连井水都凭空升高了三尺。

    这才四月中旬,接连的几场大雨把湖州府变成了一片沼泽,田地被冲了,秧苗淹死了,低洼地带已经变成了一片汪洋,有那士绅组织民船去营救灾民,划着船儿过去看,水面上只隐隐露出一片片的屋顶,有那侥幸存活下来的难民站在屋顶上叫喊着,哭泣着,有的不等船儿靠过去,就轰然一声房舍倒塌,人就砸进水里不见了踪影。

    地势高的地方,水淹最低也有一尺,农民以车淘水来救田地,奈何那大水一片,不断流淌,以车救水不过是杯水车薪之举,如何能救得了?到最后,那淘水推车的百姓精疲力竭地倒在地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全家的希望浸泡在汪洋里,仰天痛哭。

    湖州城外,无数难民扶老携幼地赶来,向城里逃荒。湖州知府常英林处断果决,立即下令封了城门,不放一个难民进城,然后由官兵护送着,派人在四城外放粮赈灾,比水稍稠、比镜子还亮的稀粥只施了半天,便宣布湖州府已尽了全力,城中无粮施舍了,然后对城外百姓再也不管不顾。

    那些难民,青壮的还可勉强跋涉,再挣扎到其他地方去向善心人乞讨求活,可那年老体衰者和牵着抱着孩子的妇人怎么办?城里自有一些无良的富绅大户,悄悄找到常知府,请他派兵护送,出城去难民里挑拣,专选那年轻貌美的姑娘,当场签下卖身契,入府为奴,也算是为难民们做些“善事”。

    这样的家奴价钱低廉,品色又好,运气好的说不定还能买个才貌俱佳的大家闺秀,回去后白天指使她做这做那,晚上喝两口小酒,对她做这做那,岂不快哉?常知府很佩服这些商人的头脑,便叫自己的管家也跟出去,还真搜罗了几个原本是士绅人家的姑娘小姐,买回来做了自己的丫头。

    当然,这些事得秘密进行,城里还是有不少官绅,整天抗议他封闭府门的作法、要求出城赈灾的,其中还有人自愿捐献米粮,这些人的脑壳真是坏掉了,常知府对此不屑一顾,他“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这些富绅捐出的粮食,答应由官府出面去赈灾,好歹把这些人对付走了。

    至于那些捐出来的粮食么……,他把府库的库底子打扫打扫,用那掺了沙子的一点陈粮去城门外煮了半天粥,就算是对士绅们有所交待了,官绅们捐出来的新粮当然送进了自家的库房。

    那些被富绅们买回去明为作婢,实则是通房丫头的姑娘们已经算是好运气了,大部分人可没有这样的福气,一部分人见机得早,一见封城禁入,立即逃往他处乞讨,暂时还不致死,可是老弱病残、诸多妇人,包括一些不死心的百姓,依旧赖在城下,结果城门死活不开,又无粒米接济,等他们想走时,已经无力逃走了。

    无奈之下,许多人以袖蒙面,就在城头守军的注视之下,跳了护城河。还有那妇人,手里牵着一个娃儿,背上背一个娃儿,指着城头痛苦诅咒一番,然后一块儿跳进河去,变成了至死还紧紧拥抱在一起的一家浮尸……

    常知府急呀,他是真急呀!一会儿功夫就起了满嘴的水泡。

    这一场大水,苏州、松州、嘉定、湖州一带皆遭水患,情形都很严重,但是最严重的,要数他这儿。他这湖州府,并不是周围江河最多的地面,也不是地势最低洼的地方,灾情如此严重,缘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工部拨来修缮河道水利的钱款,十有八九都被他揣进了个人的腰包。

    常知府急呀,他是真急了!一会儿功夫眼睛都红了。

    湖州府的百姓上缴的粮赋被他贪墨了许多,全指着今年秋收时,再好好盘剥一番去堵塞漏d呢,结果这一场大水,朝廷要是下旨免了遭灾地区的粮赋,他可怎么活啊?他拿什么去堵这亏空啊?

    怕什么来什么,上头果然传来消息,朝廷要派钦差大臣巡视灾区,放粮赈灾了,同时还要核查各地收灾情况,以便朝廷据此核减各受灾地区的粮赋,这个“坏消息”传来,“爱民如子”的常知府登时就起了一嘴的水泡。情急之下,他想起了自己的好妹婿纪纲。

    要说这妹婿,算是他往自己脸上贴金。因为他舅舅一家早几年遭了瘟疫,一家子就剩下这么个表妹,投奔了他来,看在表妹带来的那么多家产的份上,再加上拒亲不救的恶名他担待不起,常英林就收留了表妹。去年秋上纪大人到湖州公干,常英林盛情款待,之后一杯药酒,把表妹送进了纪大人的卧房。

    纪大人很喜欢,回头就把她做了妾,表妹虽然怀怨,可已失身于人,也只得嫁狗随狗了,就这么着,常英林算是与纪大人攀上了亲戚,冲着这门便宜亲戚,纪大人还未必管他,但他盘剥的那些金银,有一大半孝敬了纪纲,纪纲能不管么?

    于是,常知府匆匆修书一封,着人火烧p股般地送进京里去了……

    第664章 赈灾

    谨身殿里,匆匆赶到的夏浔正静静地听着众大臣们向皇上奏报赈灾事宜。

    京里接到苏松一带送来的消息之后,立即紧急筹措救灾物资,开始做赈灾准备,现在已经稍稍有些眉目了。

    正在说话的是户部左侍郎夏原吉,夏原吉道:“粮食是第一要务,留够京师存粮之后,已然筹措了一笔粮草,同时正从其他各地由水陆两道往京师运粮。蒙圣上恩准,暂停京师各酒坊酿酒之业,又挤出了一批粮食,然则……”

    夏浔吉蹙眉道:“暂时这些,仍是杯水车薪,受灾地区太大了,这些粮食运过去,恐怕赈济不了多久。”

    朱棣沉吟道:“这样吧,从京师府库中,再多拨五十万石粮……”

    夏浔吉动容道:“皇上,一旦京师断粮,恐时局之不稳,较之苏松受灾还要严重!”

    朱棣颔首道:“朕自然明白!”

    他对户部尚书郁新肃然道:“夏原吉去苏松赈灾,你在京里全力调配,一方面,要务必保证苏松百姓不致饿死,同时也得保证各地起运京师的粮食及时运抵,若是出了差迟,朕唯你是问!”

    郁新也是一个年轻干练的官员,建文朝时,他还刚刚入仕没有多久,只是都察院里一个年轻的御使,只因建文帝执意削藩,而当时满朝文武多不敢言,这郁新却是年轻气盛,屡次上书反对,并且敢与黄子澄、方孝孺等一干建文重臣当庭抗礼辩驳,朱棣登基之后感恩图报,大力提拔,如今已是户部尚书了。

    郁新肃然道:“臣必竭尽所能,不负皇上厚望!”

    内阁大学士解缙与几位内阁学士耳语一番,躬身说道:“这连番大雨,致使苏松变成泽国,乡下地方,大多受灾严重,恐怕是无粮可收、亦无存粮可用了,臣以为,那些大城大阜,还是颇有存粮的,朝廷赈灾,受灾地区亦当自救,各地府库存粮,都已先取来赈灾,同时,各城阜大户人家的存粮,也可借来先用,这样的话,缺口当不致太大!”

    朱棣道:“这一点自无问题,朕登基之初,就曾颁诏,各地但遇水旱灾害,先开府库赈灾,后向朝廷报账,灾害如此严重,谅那地方官员无人敢违旨意。还有,各地运来的粮食,方便运往苏松的,可就近运去,凭条子向户部报帐。嗯,再从相近的没有受灾的地区赊一些地方留粮去赈灾,明年出粮地区的徭役,由受赈地区来出工,以工还粮也就是了。”

    杨荣道:“苏松一带本是水乡,水乡百姓皆通水性,朝廷还可组织调拨一批船去,由受灾百姓中的青壮组成船队,一方面抢救困在洪水中的百姓,一方面捕捞鱼虾、荷藕等可以食用的东西,亦可用以充饥。另外,苏松本是我朝产粮重地,如今却受此灾害,春种作物恐已全面绝收,应当尽快筹措宜于晚种的粮种,俟洪水退却,便组织百姓尽快补种,弥补损失!”

    众官员纷纷献计献策,太医院正文缔自然也不甘示弱,忙拱手道:“皇上,我太医院派遣苏松等受灾地区的医士、郎中也都召集齐全了!大涝之后,必有大疫,须得防范为先,他们会督促地方,尽量为灾民准备开水,阻止灾民食用从水中打捞出来的牲畜,他们还携带了一批药物,只是这些药物的储备不足,还须从两广、云贵地区筹集黄莲等急用药物,这些臣会亲自督办的!”

    工部尚书则道:“臣已派人等待筹集草席、芦苇、衣物被褥,暂解灾民一时之需,接着还会调拨大木檩条运去,召集工匠赴灾区就近烧制砖瓦,在洪水退却后,帮助百姓重建家园!”

    朱棣听了连连点头,欣然道:“众卿同心协力,天灾虽大,相信也可将损失减至最小!”

    都察院御史俞士吉是此番赴苏松赈灾的三把手,他是都察院的人,主要职责当然是负责法纪方面的事,监督赈灾人员以及地方官员,防止有人趁机发国难财,利用赈灾物资急于发放,帐目无法记载详细清楚的机会趁机贪墨。

    此时也找个机会c嘴道:“臣想请皇上多派几位都察院同僚往受灾地区去,臣起自微末,非常清楚一些地方的事,正所谓任你官清似水,无奈吏滑如油,但凡大灾,不畏王法趁机贪墨的贪官污吏总是有的,受灾地区,许多衙门业已被大水冲个清光,要急于赈灾,许多官吏要一人身兼多职,平时的规矩、章法都顾不得了,若是其中有人贪墨,臣只担心人手少了,无法明察秋毫!”

    朱棣冷笑道:“朕明白!百姓的救命粮,自有那黑心的官中贼层层克扣”赈粮哪怕千万石,落到百姓口中十不足一的情形也曾有过。哪怕法刀高悬,依旧利欲熏心,悍不畏死的,这般情形,古今如一,奈何陈瑛主持都察院,离不得京城,吴有道正身患疾病,黄真又在辽东还没回来……”

    说到这里,朱棣心中暗生悔意,他又想起肖祖杰来了,不错,是有人说肖祖杰酷厉残忍,执法过严,可是什么样的官儿,只要摆到合适的位置,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眼下这种情形,若是肖祖杰在该多好?这位人称冷面寒铁、可止小儿夜啼的酷吏往受灾地区的官场上一摆,不知要吓得多少贪官不敢伸手!

    朱棣暗暗叹了口气,说道:“所以,监察一事,依旧由你负责,不过朕会从监察院调集尽可能多的人,与你一同前往灾区。”

    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看匆匆赶到,袍裾还滴着雨水的夏浔,容颜一缓道:“朕为何要杨旭总揽赈灾全局?就是给你撑腰去的,旁的事他要管,有贪赃不法事的,他当然也要管!苏松地区,原本是我大明最富裕的地区,地方富裕,更易滋生贪腐行为。而能在苏松地区为官的,大多是背景复杂、人脉错综,后台硬得很,你俞士吉镇不住他们,我这不是给你请来一尊压阵的大神么?”

    朱棣刚刚说了一句玩笑话,神情便又凛然起来:“杨旭,朕与你王命旗牌,总揽灾区一切事宜,三品暨三品以下大员,但凡违法,尽可先斩后奏!这个得罪人的活儿,别人来不了,朕就交给你了!”

    夏浔连忙躬身道:“臣遵旨!但凡贪墨赈粮的、冒领赈领的、囤积居奇的,种种不法事,只要犯到臣的手里,臣绝不轻饶!谁敢夺百姓的救命粮,臣就替皇上要他的命!”

    朱棣振奋道:“好!甚好!有你这句话,朕就放心了!”

    他吁了口气,放缓了声音又道:“杨旭,朕要你去赈灾,不只是为了替百姓们从那贪官污吏手中多争一口粮食,还有一件大事要你去做!”

    “皇上请吩咐!”

    朱棣道:“大灾之后,一是易生瘟疫,这是天灾;还有一桩,就是易生盗贼,这就是人祸了。有那走投无路者,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做要生出大乱子,你此去灾区,要善加抚慰百姓,未雨绸缪,免生事端,如果一旦有那身怀异心者趁机蛊惑灾民叛乱,亦不可手软,定要迅速扑灭,避免蔓延!”

    夏浔这才知道皇帝刻意要自己去赈灾的原因,皇帝思虑如此之深,所思所想,确实比他全面,也比他深远,忙郑重地答应一声,同时向皇上阐述了自己的意见:“皇上,臣平素做事,一向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次却不同。今日天色已晚,臣想明日一早便与各位赈灾宣抚大臣先赴灾区!在粮草运抵之前,我们先赶到那里,可以先组织地方自救,组织地方士绅百姓捐款捐物,同时也可稳定人心,让百姓们知道,朝廷没有忘了他们,皇上没有忘了他们,援助他们的粮食衣物一应物什,很快就到,以安民心!”

    朱棣欣然道:“好,就这么做吧!”

    君臣众人又议了一阵儿,便各自散去忙碌了,内阁学士们统筹全局,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最细,这些在方才的廷议之后,都要罗列出详细的章程,尽快叫各部照章去办,时间不等人,他们得回去连夜弄好,明天一早皇上就得发廷谕。

    因为大家都忙,也就各行各事,顾不得客套了,夏浔离开谨身殿,径往前面行去,却也没有官员再围上来吁寒问暖。行到前殿一角,刚要拐去宫门,旁边路上静静站着一位年轻的文官,一见他来,立即迎上前来,微笑着躬身道:“下官见过杨少保!”

    这是一个身着青袍的官儿,头戴杂色文绮,胸前补服绣的是鹭鸶,乃是一名六品文官,看年纪也就三十五六岁上下,五官端正,眉目清朗,颌下三缕微髯,叫人一见便心生好感。在宫里头,这么小的官儿可不多见,夏浔不由一怔,奇道:“你是……”

    那官儿笑容可掬地又施一揖,恭声道:“下官杨士奇,东宫左中允!”

    夏浔前世听说过杨士奇的名声,三杨之中最是有名,不想竟在这里遇见,如今竟还是一个六品小官,不觉十分意外,他专注地打量了杨士奇几眼,这才问道:“啊,原来是杨中允,中允特意在此迎候,可是太子殿下要召见我么?”。

    第665章 夜间语

    杨士奇躬身道:“少保国之重臣,正身负要任,太子则是国之储君,此时实不宜相见,太子特命下官来,只是告诉少保,太子将太祖高皇帝和当今皇帝、皇后娘娘例年所赐礼物及一部分俸禄拿出来,购置了粮米一万两千石,虽然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也可为国公稍壮行色,国公几时启程赴苏松赈灾,还请示下时日,下官自会将粮米送去。”

    夏浔心中一暖,颔首道:“太子爱民如子,杨旭代灾区父老先谢过太子了!救灾刻不容缓,明日一早,杨某便先赴灾区,救援物资启动慢些,随后再到!”

    杨士奇面露钦佩之色,欠身道:“国公如此忧心国事,爱护百姓,杨士奇衷心佩服。好,明日一早,士奇会叫人将粮米运往国公府去,请国公接收。只是这购米之人……”

    夏浔会意,笑道:“呵呵,自然是京中善人,捐助于本国公的。”

    杨士奇微微一笑,拱手道:“下官告辞!”

    做好事,也得知进退。

    朱高炽掏出私房钱买了米面给夏浔壮行色,固然是有爱民之意,也有不想夏浔两手空空赶去灾区的意思,这是对他的关爱。虽然说太子的钱也不多,买不了多少粮食,可一万两千石,放在平常时候,也是一笔惊人的数字了,朱高炽这一次一定是倾囊相助了。

    可这样做虽是忧国忧民,但是他的身份若只是城中一富绅,那就没问题,还会受到朝廷褒奖,可他是太子,这身份就有点敏感了,皇上还活着呢,你想收买民心么?这也就是朱高炽成为太子之后,反而较少露面的原因。储君嘛,就好好储在东宫里边吧!

    既然这样做是吃力不讨好,朱高炽还是这么做了,这也正是让夏浔为之感慨的地方,朱高炽并不是一个毫无心机的白痴,有时他也会用些手段,但是他的本心,的确是敦厚善良,关爱仁慈的。

    夏浔走出皇宫,侍卫牵来骏马民,夏浔正要翻身上马,沿御道驰去,宫门里突然闪出一人,向他高声道:“国公爷、国公爷!”

    夏浔一只脚都踩进马镫了,闻声止势,回头望去,就见纪纲一手撩着袍裾,正向他快步走来。

    夏浔撤下腿来,刚刚站定身子,纪纲已到了面前,兜头一揖,再起身时,已是满面笑容:“国公,前几日国公刚刚回京时,卑职正奉命办理一桩案子呢,忙得昏天黑地,实在抽不出身,以致连国公的接风宴都没参加,不该!太不该了!过两天事情忙完了,本想着再置酒宴,向国公您谢罪呢,谁知国公您又去乡下散心了……”

    纪纲非常亲切地道:“国公经略辽东一别经年,回了家,自然得先与家人团聚,尽享天伦之乐,纪纲可没敢追去慈姥山聒噪,惹夫人们的嫌,只好候在京里啦。纪纲是国公的老部下,不是外人可比的,您可别记卑职的错儿。

    呃……,卑职刚刚听说,明日一早,国公又要奉旨赈灾去,这一去又不知几日才得回转,今儿晚上,无论如何,国公您得赏我这个面子,叫纪纲摆酒,奉承奉承,聊表心意。我已经叫人去知会小刘了,就咱们仨,您看成吗?”

    夏浔睨了他一眼,纪纲一脸的坦诚热切,就仿佛刚刚当上锦衣卫指挥使时见到他一样,完全是一副自家人的模样,亲切中透着敬慕,一刹那间,甚至让夏浔觉得此前二人之间的疏远只是一种错觉。

    夏浔不由暗暗惊诧:“纪纲何以前倨而后躬?”

    夜色深了,夏浔趁着酒意,与刘玉玦走在国公府中庭后的曲廊上,前方有两个俏婢打着灯笼,隔着四五步远的样子,给他们引着路。

    今晚的酒喝的很痛快,夏浔、纪纲、刘玉珏,好象又回到了当年,夏浔还是那个弃文从商的青州秀才,纪纲还是那个被府学开除的嫉俗青年,而刘玉珏,则依旧是那个温良如处子的腼腆男子。他们谈天说地,叙历史想未来,骂贪官污吏,笑荒涎不经,至少在那一刻,他们是完全放下心防的。

    可是当夏浔漫步在这曲廊回苑中时,沉静的神色便又回到了他的脸上,昔日的轻狂,就是他的生活,而今日的轻狂,则只能是偶尔的放纵,他现在是权位尊崇的当朝国公,这一点谁也无法改变。

    刘玉珏还是习惯性地比他微微落后半步,两个人都没说话,似乎都在静静地想着自己的心事。

    刘玉珏觉得,不管是国公也好,纪纲也罢,好象每一个人,渐渐的脸上都多了一件面具,有时摘下来,有时戴上去,有时戴上就忘了摘,时间久了,竟然叫人不再记得戴上面具的他是他,还是不戴面具的他才是他。

    就像今晚,想想方才的觥筹交错,酒酣耳热,再看看正负手漫步,微带沉思的夏浔,刘玉珏也不知道哪一幅场面才是真实的,哪一幅场面才是演戏。

    不过,对他来说,那些都不重要,家里一直催着他成亲,可他对女人根本没有兴趣,若是平常交往也就罢了,一想到要同床共枕,甚至耳鬓厮磨,他就从心眼里恶心,他宁愿就这样过一辈子,像罗克敌一样,白衣如雪,孑然一身。

    时至今日,他的心里只走进过一个人,那个人正走在他前面;这辈子,他的身子只给过一个人,那个人已经走在了他的前面。

    他也清楚,自己的爱慕倾心永远也不可以表白,也许把它默默地埋藏在心里,对彼此就是最好的结局,他只要能默默地守护着正走在他前面的这个人,偶尔看到他一眼,就已心满意足了。

    不管有无面具,不管那面具是否一直带在了脸上,他,认得他!

    月白风清,繁星满天,这个夜如梦似幻。

    “玉珏!”

    夏浔沉思良久,突然唤他了。

    “在!”

    刘玉珏立即踏前一步。

    只要到了夏浔身边,伴着他行走,刘玉珏必定落后半步,这已成了他的一种本能。这不是朋友间的礼节,这是下属对上官应有的礼数。当然,如果是女人,就更该如此,一定要落后她的男人半步,绝对不可以与他比肩而行。不知道从哪一天起,刘玉珏就恪守着这个规矩,再也没有改变过。

    夏浔想了想,缓缓说道:“南镇,如今都在做些什么?”

    刘玉珏恭敬地道:“南镇主要负责军器匠作的管理和火器研发的保密,同时负责不归五军都督府管辖的上二十二卫的军纪、军法,卑职知道皇上和国公都重视火器的发展,如今叶安主要就负责这一块。陈东自日本回来以后,还是负责军法这一块,军纪军法,主要是上二十二卫各卫将官将犯法将校主动送来,进行审训、宣判、处罚,有时陈东也会带人便服出去,明察暗访,探问军纪情况!”

    夏浔点了点头道:“很好,这样你们行动就很方便了。而且陈东嘛……,他和叶安都是锦衣卫的老人了,自南衙甫建就跟着你,也信得过!办事的能力也是有的。”

    刘玉珏忙道:“是,国公有什么事要卑职做,只管吩咐!”

    夏浔沉默了,继续往前走,刘玉珏亦步亦趋地随在后面,也不追问。

    行至一处月亮门,夏浔站住了脚步,回身望着他,沉声道:“盯着些纪纲,看看他都做些什么,有什么异动,认真查访,不过,不要叫他有所察觉。你毕竟是他的下属,有些事,如果容易叫他知道你在办他,那么……就宁可不做,总之,稳妥第一,不要行险!”

    刘玉珏动容道:“查纪纲?”

    不待夏浔再说,他便改颜道:“是,卑职遵命!要不要……把叶安也调过来?火器匠作那边,已经渐渐平稳,不消叶安在那儿,也不会出什么问题。这几年,卑职也带出了几个心腹的手下,只是比起叶安来还稚嫩着些,要不然我把叶安也调过来,匠作那边派别人去管理?”

    夏浔先是摇摇头,想了想又点头:“你来权衡决定吧!也不必就把纪纲当了贼去查,我要你查他,是觉得他现在很不正常!纪纲今非昔比啦,翅膀已经硬了,不愿意在我面前矮上一头,呵呵……,当然,这些事你不知道,有时候,一些事不需要说出来做出来,当心变了的时候,你自然就能感觉出来!”

    刘玉珏没有说话,心中却想:“可我对你的心,却是永远也不会变的,大人,你感觉得到吗?”

    夏浔道:“老纪现在总想躲我,不愿意见我,这好理解,建文朝的时候,重用文官,六部都提为一品,如今皇帝已放出风去,六部尚书要依祖制,重新降为二品,而纪纲受圣上简拔,从正三品已经提拔到了正二品,到那时他就与六部九卿平起平坐了,岂肯愿意在我面前俯首贴耳?”

    刘玉珏不忿地道:“若非国公简拔重用,纪纲安有今日?在国公面前敬畏一些,便觉得自降身份了?他也太不知好歹了!”

    夏浔摆摆手:“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光是为此,我也不会怪他,人各有志,何必强求呢?不过,他既然有意疏远我,上一次众官员设宴相请,他都籍故不来,为何今日要与我急匆匆地攀亲叙旧?无事献殷勤,非j即盗,他是负责侦伺百官的,我不能不小心一些。这事,只好麻烦你啦!”

    刘玉珏吃惊地道:“他不敢对国公您有所不利吧?”

    夏浔道:“小心驶得万年船!”

    刘玉珏重重一点头,沉声道:“是!国公放心,玉珏一定全力以赴,务必护得国公周全!”

    第666章 贪官相

    “东翁!”

    “啊!楼夫子!”

    湖州知府常英林正搂着一个利用饥荒,几乎不花一文钱就买回来的漂亮大闺女,就在客厅里边上下其手,丑态毕露地忙活着,楼师爷走了进来。常英林忙一把推开那个女人,客气地迎了上去。

    楼夫子叫楼观雨,是常知府聘请的幕宾师爷。

    师爷之缘起,就是从明初开始的,因为朱元璋给衙门官吏的定员编制太少,政务繁忙,官员根本忙不开,再加上这些官员大多出身科举,四书五经八股文章那是信手拈来,可对政务实践、刑名诉讼和钱谷财赋等这些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反而不甚了然,所以就开始自己出钱聘请师爷。这种风气,直到清朝末年,张之d上书朝廷,请求封止,师爷这个行业才彻底消失。

    明初时候,师爷还是很受东家尊重的,有时候,对一些聘来的比较有名气、有能力的幕宾,东家甚至客气的以卑下自居。师爷有刑名师爷、钱谷师爷、奏折师爷、书启师爷、征比师爷和挂号师爷等,分别掌管不同的方面,而楼观雨则是所有这些师爷的总师爷,故而甚受常英林器重。

    常英林把那新纳的陪房丫头轰出去,请楼夫子坐了,笑吟吟地道:“夫子,有什么要事吗?”

    楼夫子年近五旬,红润方正的脸庞,精神瞿烁的面孔,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满怀忧虑地道:“东翁,朝廷的消息送回来了,东翁知道了吗?”

    常知府失笑道:“哈哈,楼夫子原来是为了这事儿,无妨,无妨!”

    他得意洋洋地道:“我那妹婿已然给我捎来了书信,说是此番巡抚灾区的,乃是当朝辅国公,哈哈哈……”

    楼夫子像看白痴似的看着他,等他笑完了,才问道:“东翁何以如此坦然?”

    常知府道:“我的夫子啊!来的是辅国公,你还不明白么?”

    楼观雨镇定地道:“东翁,老朽实在不明白!”

    常知府把茶杯放下,无奈地一拍额头,解说道:“我那妹婿与辅国公未曾发迹时候,便是相交莫逆!”

    “哦?”

    “如今呢,我那妹婿做的是锦衣卫都指挥使,位高权重,而且是扶保太子正位的大功臣!而辅国公呢,同样是太子一派的柱国之臣,夫子,你这回懂了么?”

    楼观雨道:“东翁的意思是,因为这层关系,辅国公巡抚至此,必会对大人您照拂有加,不致为难与你,以致与令妹婿失和?”

    常知府双掌一合,笑道:“叫你说着了,哈哈,夫子啊,你总算是开窍了!”

    楼观雨道:“苏松诸府,受灾虽重,何至于便要一位国公来赈灾?老朽特意打听过,这位辅国公还是皇上特意从慈姥山请回来的,因为辅国公经略辽东有功,刚刚回京不久,放了大假,全家散心去的。东翁可曾想过,皇上一定要一位国公来坐镇,所谋者何?”

    常知府怔了一怔,神色有些犹豫起来:“楼夫子,你是说……”

    楼观雨诚恳地道:“东翁,关于令妹婿与辅国公这一节,或者辅国公会卖这个面子,可也不能保证他就不会铁面无私!东翁在任上,须得做到八面玲珑,滴水不漏才成。就算辅国公会卖令妹婿这个面子,咱们面子上也得让人家国公爷过得去不是?

    这湖州城里,许多官绅对您都不满呐,要是三两个小民,咱压得下去,可这些官绅都是有机会接触到辅国公的,万一有人告了您的黑状,万一辅国公只想抓一个出头鸟向皇上交差,压根儿不在乎您那一层关系,万一……”

    常知府不悦地道:“哪来的那么多万一,本官说的够清楚了,我那妹婿如今在朝里是横着走的人物,满朝文武谁不侧目?虽然说他杨旭是辅国公,可他毕竟没有常职在身,想做点什么事儿,就没有用得着我妹婿的时候?所谓官官相护,图的不就是给自己方便么,那辅国公是土里生的、石头缝里蹦的,就不讲些人情世故么?”

    楼观雨苦笑道:“东翁,老朽不是这个意思。老朽是说,如果辅国公有心放你一马,咱们也得没有把柄叫人家抓,辅国公才好维护不是?如果辅国公根本不想卖这个面子呢,咱们也因滴水不漏,而叫他无懈可击,东翁,小心驶得万年船呐!”

    常知府眼珠子咕噜噜的一通转,捻须问道:“那依夫子之意,本官该怎么做?”

    楼观雨嘿嘿一笑,向前倾了倾身子,压低声音道:“开仓放粮!”

    常知府一怔:“嗯?放粮?”

    楼夫子颔首道:“是,放粮,如此,有几桩好处。第一,可平民愤,免招殃祸!第二,可以安抚湖州士绅,免得有人告大人您的黑状!第三,咱们府仓里亏空了整整六十万担的粮食啊!咱们开粥棚,开了多少处,施了多少米,那还不是咱们自己说了算吗?

    只要咱开仓放粮了,不但落一个好官名声,安抚了官绅百姓,这帐也就抹得干净了,库里没有粮?着哇!是没有粮,粮都施粥给百姓吃了嘛,嘿嘿,那流民来来去去的,就算他都在这儿站着呢,谁能算清楚他们都吃过多少米,又有多少在这儿吃过米的灾民,又去了他处?这笔糊涂帐,永远都查不清了,咱们一劳永逸,再无后患!”

    常知府眨眨眼,问道:“粮呢?粮在哪儿呢?咱们府库里本来就是空的啊!那点库底子,前两天不是充作官绅所捐,都施出去了吗?”

    楼夫子顿足道:“哎呀我的大老爷,你糊涂啊!官仓里没有粮,您那私仓里有啊,咱们亏空了朝廷六十万石新米,就咬咬牙,拿出二十万石来施舍一番,叫那满城士绅都眼看着咱们不但施粥了,而且施的还都是稠的,谁能一整天的站在那儿数着?谁会挨个粥棚的数着?这二十万石米一赈出去,嘿嘿!咱就说是把库存的六十万石新米全施了,东翁,这下你明白了吧?”

    “二十万石米?”

    常知府腾地一下就跳了起来,好象要吃人似的,歇斯底里地道:“二十万石米!二十万石米!楼夫子,你知道现在市面上多少钱才售一石米吗?这大雨一下、大水一发,一石米值十贯!十贯呐!整整十贯钞才买一石米,而且粮价还在涨呢!二十万石米,这得多少钱?这是一座银山、一座银山呐!”

    楼观雨被他状若颠狂的样子给吓了一跳,他知道常知府贪财,可没想到常知府贪财贪到了这个份儿上,简直成了财迷心儿,都他娘的要钱不要命了!

    楼观雨道:“东翁……”

    常知府竖掌一推,凛然道:“楼夫子,你不要再说啦,你叫本官白挑出一担米去,都能叫本官心疼死!二十万石?嘿!你还不如杀了我痛快些!有我那好妹婿保着,就算国公爷来了也没事儿!”

    他眼珠转了转,又道:“国公爷要来了……,着哇!我得好好准备准备,这礼得备得精致一些,再挑几个俊俏的姑娘侍候着,一定得讨了国公爷的欢喜,只要再抱上这条大腿,本官就更是四平八稳,雷打不动了。”

    他得意洋洋地瞟了楼夫子一眼,道:“楼夫子,你不要以为本官小气,该花的钱,本官舍得花,花得还很大气呢,因为这钱花了,我能十倍百倍的赚回来,那才叫值,你那馊主意是有出无进的,那不成!楼夫子啊,做生意,你外行!”楼夫子目瞪口呆地看了常知府半晌,才苦笑道:“东翁,或许是老朽所言有欠考虑,老朽因为正要回乡看看,仓促之间也没细想,就跑来向东翁进谏了,既然东翁有些把握,那此议不提也罢!”

    常知府含笑点头:“那是自然,我常英林在湖州府是一方父母,可在国公爷眼里头,算个p啊!为了一个p,他就肯跟我那妹婿翻脸成仇?呵呵,夫子,钱粮财谷方面的事儿你明白,可这官场上的人情往来,你还得修行几年才成!嗯?你要回乡看看?”

    楼夫子含笑道:“是!最近连日大雨,四处汪洋,老朽在这湖州城里自然无恙,却也不知自己家乡亲人遭灾没有,如今怎样,想着回去瞧瞧,省得惦记。”

    常知府知道楼夫子的老家在苏州乡下,那儿也是受灾区,他要回去省亲,那也是人之常情,反正近来大雨倾盆,到处遭灾,所以衙门里非常清闲,没什么公务需要署理,便故作大方地道:“好,那夫子就回去看看吧,要是家乡亲人也遭了灾,就先领到这儿来,等水退了再安顿!”

    “谢东翁!”

    楼夫子起身,长揖一礼,退了出去。

    楼夫子优哉游哉地回了自己住处,把房门一关,立即吩咐老婆孩子:“快着点,家里一应细软,都收拾停当了,咱们马上就走!”

    他那夫人吃惊地道:“相公,这么着急,去哪儿?”

    楼夫子谨慎地往外看看,一拉婆娘,闪到一边,小声道:“咱们老爷已经一头扎进钱眼儿,拔都拔不出来,咱们先回乡下看看风色,要是太平无事,咱再回来,要是……,明白?快点收拾!”

    当天下午,楼夫子一家只贴身系了细软金银,赶着一辆骡车,匆匆地离开了湖州城!。

    第667章 昏官

    夏浔一行人赶赴的第一站是苏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