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小说网 > 都市言情小说 > 台湾娱乐1971(1-640) > 第 116 部分

第 116 部分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萌硇牡耐度虢ァ!?br />

    钟镇涛看着吴孟达那摸样,也是感触颇深,他为了演戏,可是被王梓钧扔进社团最基础,做了一个礼拜的古惑仔。

    下一场戏是米雪带着周润发去还债,周润发一出场,其表演就震撼全场。只见他一脸精明,但眼睛却无神,看起来傻傻,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上位者的气势,但说话的语气却又像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傻子。

    这种矛盾十足的表演,让吴孟达大开眼界。一年多以前,自己是训练班的优等生,周润发只能面前及格,但此时周润发在演戏上面却已经抛出他好远。

    巷道里,程小东指挥着布景师和脚手架工人一起忙活着。这两边相邻的墙壁都要用竹竿搭好脚手架,而钟镇涛要和一干龙虎武师在上面上演追逐戏。

    王梓钧正和摄影组的人讨论着这些高处镜头如何设置角度,吴孟达悄悄地走到王梓钧身边,说道:“导演,谢谢你。”

    “哦,吴孟达啊,你不错的,就是刚开始的时候有点放不开。”王梓钧拍拍他的肩膀。

    吴孟达拿出一张便签,说:“多亏了导演指点。这是我的电话,以后有什么角色能用得上我的,我随叫随到。”

    “好啊。”王梓钧顺手把他的电话号码放在兜里,笑道,“你随叫随到,无线台会放人吗?邵大亨可是吝啬得很呢。”

    吴孟达笑道:“我这种小演员,台里是放任自流,不怎么管的。”

    “拍了我的电影,还会是小演员吗?下次找你拍戏,恐怕无线台就会过问咯。”王梓钧说,“对了,以后少赌点。那玩意儿十赌九骗,小赌怡情,大赌伤身,你好自为之吧。”

    “诶,我以后会注意的。”吴孟达有些不自然地笑道,他还以为自己烂赌的事情是周润发告诉王梓钧的。其实周润发嘴巴很严,哪会说这种事,吴孟达后来因烂赌破产,被无线台雪藏的事情,王梓钧怎么会不知道。

    眼下这场追逐戏非常危险,而且有些镜头因为要做动作,所以无法吊保险索,只能在十多米下的地面设置气垫。

    由于太过危险,整个拍摄过程小心翼翼,拍了一下午只拍了一点点,只能第二天接着拍。

    第二日一大早,王梓钧就来到拍摄点,不过有记者比他来得更早。

    “王先生,昨天台湾新闻局公布了一份禁歌名单。你创作的《东风破》和《橄榄树》名列前两位,你有什么感想?”

    “王导,新闻局禁你的歌,有没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

    “梓钧,你的歌被禁了,以后创作的时候会不会有压力?”

    “……”

    一连串的提问让刚刚赶来的王梓钧应接不暇,不用问就知道,新闻局那份禁歌名单终于正式公布了。

    王梓钧公式化地笑道:“新闻局要禁哪首歌,自然有他们的理由,我完全支持配合。至于压力,没有什么压力,我以后还会带给大家好歌,不会受此影响。好了,我还要拍戏,大家要采访的话,等拍摄结束后再说。”

    一个记者见王梓钧不想多说这个问题,便问道:“王导,那你能谈谈您这次的新片吗?听说你让‘郭靖’周润发来演主角,你自己却自毁形象演j角反派。”

    王梓钧笑道:“这没什么,我只是想给新人更多的机会而已。至于演j角,这纯属个人爱好,也是对自己演技的一种挑战和考验。”

    王梓钧朝李京浩打了个眼神,后者立即组织人来清场。

    398【演员是条狗】

    398【演员是条狗,到网址

    正文 399【诗人王梓钧】

    399【诗人王梓钧】

    王梓钧的两首着名歌曲被禁,在台湾只有个别先锋一点的杂志才有提及,所有报纸都默契地不予关注。而在香港,这则消息却引发不少人的关注,普通歌迷只是抗议,而一些媒体则是大做文章。

    一直以来,王梓钧透露在外面的形象都是比较右的,跟国民党政府很是亲密。这一次突然禁了他两首歌,而且是传唱得比较广的两首歌,难免会引起人的联想。

    八卦媒体猜测王梓钧得罪了权贵,这次禁歌是台湾当局要封杀他的前奏,并且煞有介事地点到某某姓氏的官员,什么争风吃醋啊说得头头是道,连日期地点都罗列出来了,仿佛是亲眼所见。

    这些新闻非常抢眼,不少普通民众看了之后,都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传来传去不停地人为加料,说得好像王梓钧在台湾呆不住了一样。

    至于理性一点的,说得就稍微靠谱了。比如《明报》直接把对此的评论归于政治版,而非娱乐版,说道:“台湾方面的禁歌、禁文由来已久,这次将台湾头号明星王梓钧推到前面当靶子,无非是给其他歌手和音乐人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千万不要越界,当局准备清查严管歌坛了。这一次的事件应该不是专门针对王梓钧,而是针对以王梓钧为代表的一批自由创作者。台湾当局的这种做法,无异于给台湾歌坛绑上了一个枷锁,所有的音乐创作人以后都只能戴着镣铐跳舞……从六十年代以来,香港的乐坛一直被台湾歌曲所压制着,这次事件放大了来说,对香港的音乐人来说是一次超越,甚至是取代台湾流行乐领导地位的有利机会……”

    关于台湾禁歌的消息,以前也有不少次,不过远远没有这次引起的反应大。不仅香港媒体议论纷纷,就连东南亚都传过去了。

    与此消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台湾绿岛某人的出狱,并未引起多少人的关注。

    陈启礼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满满两大箱的书籍,至于一些衣物和生活用品,则全扔给了同监的李敖。

    “走了,再见这本《明史》送你了。”陈启礼将一个箱子扛在肩膀上,另一只手又拎起一个箱子。

    陈启礼走出囚室,李敖在后面喊道:“我还欠你两包烟,等我出去再找你。”

    “再说吧。”陈启礼头也没回。

    坐着船渡过海面,刚上岸,陈启礼就看见三辆黑色的轿车停在那里。

    吴敦最先冲了过去,给陈启礼一个拥抱,开心地笑道:“老鸭,你终于回来了”

    陈启礼笑着拍了拍吴敦的肩头,王梓荣带着一帮堂主也走了过来,说道:“帮主,兄弟们都等着你回来主持大局呢。”

    “白狼呢?”陈启礼问。

    王梓荣道:“安乐在美国念书。”

    “念书好。”陈启礼笑笑。

    吴敦自豪地说:“启礼哥,咱们竹联帮现在风光得很,地盘已经快要打到中部了。现在荣哥是总堂主,帮主的位置给你空着,就等你回来。”

    “干得不错。”陈启礼对王梓荣道,“帮主还是你来做吧。”

    吴敦是陈启礼的铁杆心腹,急道:“你说什么呢,大家都等着你回来,我们说好要扫平整个台湾的。”

    陈启礼语气平淡地说:“混这条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我已经想清楚了,出来后做点小生意,打打杀杀地事情就不要来找我了。就这样吧。”

    吴敦还要说话,陈启礼按住他的肩头,看了他一会儿说:“跟着阿荣好好干。”

    陈启礼向来说一不二,吴敦想劝又不知道怎么开口,转头看向王梓荣。

    王梓荣道:“既然礼哥不愿意,帮主的事以后再说吧。反正这个位子给你留着,什么时候回来都可以。吴敦,我们先送礼哥回去。”

    吴敦闷闷不乐地帮陈启礼般行李,王梓荣在他心里只算是有能力的义气兄弟,陈启礼才是真正的领袖。

    其他堂主则是松了一口气,他们在陈启礼的时代只能算小头头,是后来王梓荣把他们提拔起来的。陈启礼对他们来说是精神领袖,王梓荣却关系到他们的实际利益。若陈启礼真答应回去做帮主,他们为了自己的地位,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陈启礼是聪明人,只看这些堂主的眼神就能猜出大半来,怎么会同意回去做一个傀儡帮主?

    何况,陈启礼确实有洗心革面的意思。另外一个时空,陈启礼出狱之后,不少以前的小弟找他回去重振竹联帮,他都拒绝了,一心一意地做他的生意。

    陈启礼出狱后做过搬运,搞过推销,一点一点的起步,几年之后居然生意越做越大,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

    而当他事业有成后,不少以前的兄弟碰到难处,都来找他接济,遇到纠纷也都找他调解。陈启礼的仗义和公平,即便是与他敌对堂口的元老都要竖起大拇指,这才有后来八十年代,陈启礼出来振臂一呼,一盘散沙的竹联帮众纷纷归附,一些小帮小派携众来投。

    只是,此时的竹联帮已经走上正轨,不再是一盘散沙,恐怕以后就没有陈启礼复出的机会了。

    …………………………………………………………

    片场。

    “啊”钟镇涛在脚手架上猛地踩滑,一声惨叫声中,整个人都掉了下去。

    落了两米多的高度,才终于被身上的保险绳拉住,吓得他一头大汗。

    “拉着,快往上拉”作为动作导演的程小东也吓了一跳,幸好这几个镜头绑了绳子的。

    工作人员手忙脚乱地忙活着,王梓钧建议道:“要不少用中长镜头,把那些危险动作拆开来拍吧。反正整部电影的卖点也不在这里。”

    “不行。这些动作都是我们原先商量好的,要么不拍,要么就要拍好。”程小东坚持到。

    王梓钧妥协道:“好吧,你是动作指导,你说了算。”

    钟镇涛不是专业的动作演员,许多高难度动作都要找替身。在王梓钧看来,这些替身演员简直在玩儿命,实在是让他心有不忍。

    这些动作戏拍得很慢,几分钟的戏,细嚼慢咽地整整拍了五天才收尾。

    应付完一路跟踪的香港记者,王梓钧满身疲惫的回到别墅。

    刚洗完澡,李京浩便上楼来问:“老板,外面有两个男的要见你。有个说自己是《明报》的副刊编辑,要不要轰走?”

    “《明报》的副刊编辑?难道是来找我做专访的?”王梓钧想拒绝,又不好抹了金庸面子,便说道:“让他们进来。”

    很快李京浩把人领进来,走前面的是个中年人,王梓钧隐约记得叫蔡炎培,是亦舒的好友,以前见过两次面。后面那人斯斯文文的,年轻得很,却不知道是什么来路。

    “你好,王先生,冒昧打扰,请多多包涵。”蔡炎培不好意思地笑道。

    “蔡兄请坐这位先生也请”王梓钧道。

    蔡炎培介绍道:“这个叶辉,我们香港文坛的新秀才子。”

    “叶先生好。”王梓钧点头道,心里却想着这两人今晚到底来干嘛。

    王梓钧对香港文坛不怎么了解,却不知这二位以后的成就,蔡炎培做了《明报》三十年编辑,作品无数,后来还被提名了诺贝尔文学奖。而那个只比王梓钧大一岁的年轻人叶辉,也是日后香港文坛响当当的人物。

    特别是蔡炎培,性格跟古龙差不多,是个性情中人,只不过比古龙收敛一些,没那么癫狂,前两年还和亦舒玩三角恋爱。

    随便聊了几句,年轻的叶辉忍不住了,说到了来意:“王先生,实不相瞒,鄙人准备创办一份诗刊,想向你邀一篇诗稿。”

    “我?”王梓钧乐了,“我哪会写诗啊。”

    叶辉道:“王先生就不要妄自菲薄了。您的处女作《搜神记》中,那首《刹那芳华曲》可是流传甚广,还有《东风破》的歌词也是诗意盎然。您写诗的功底,恐怕比不少所谓的诗人还要深厚。”

    “不行不行,我可不会写诗”王梓钧连连摆手。

    蔡炎培朝叶辉苦笑了一下,他是被叶辉强拉来做引荐人的,找王梓钧要诗,这本身就让他觉得有些搞笑。

    叶辉沉默了一阵,看着王梓钧诚恳地说:“王先生,实不相瞒,这次向您邀稿,主要就是想借你的名气,为这本新诗刊增加人气和关注度。我知道你不缺钱,我也给不起太高的稿酬。我办这个诗刊,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想要为如今凋敝的香港文坛做一点贡献。如果您实在不愿意地话,我也无法勉强。”

    日后谈起香港,都说这里是一片文化的沙漠。但事实上,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坛,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涌现了不少高质量的文人。但从六十年代末期以后,内地“文革”时的极左文艺思潮对香港文坛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部分香港作家(主要是南迁作家,走现实主义道路的作家)的文学主体和审美意识淡化,作品出现主题先行、人物概念化和充满说教的流弊,令读者望而生厌。

    同时,因为一些东南亚国家相继关闭华校,禁止华文刊物入境,以东南亚为主要市场的香港纯文学刊物销量锐减,难以为继,纷纷停刊,如创刊于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学生周报》、《文坛》、《纯文学》等刊物都宣告不支而倒闭。

    失去了生存的物质条件,许多靠笔杆子为生的文人开始转行,到了七十年代后,整个香港文坛迅速滑入低谷,但也有一部分文人苦苦支撑。

    这个只有24岁的年轻诗人叶辉,在眼下这种恶劣情况下,居然想要办一本纯文学的诗刊,简直是稳赔不赚。

    看着叶辉诚恳的眼神,王梓钧有些不好意思拒绝。

    “这个,你办诗刊在资金上困难吗?如果缺钱的话,我可以资助一些。”王梓钧说,“至于写诗嘛,那玩意儿好久没写了,一时半会儿出不来。”

    “资金虽然有点困难,但还可以克服。眼下最要紧的,就是我们的刊物没有知名度。”叶辉咬咬牙说:“要不我写一首,署上您的名字?”

    “你这不是叫我作家吗?”。王梓钧哈哈大笑。

    叶辉满脸失望,蔡炎培对他办诗刊也不看好,这次来陪他来找王梓钧也并不抱希望。见王梓钧拒绝,蔡炎培道:“阿辉,我看还是算了吧。王先生拍戏很忙的,我们可以再去找余光中先生试试。我在台湾读书的时候,和余先生也打过一些交道。”

    “也只好这样了。王先生,那我们就先告辞了,打扰您休息了。”叶辉叹口气站起来道。

    王梓钧送两人离开,一边走一边搜脑子里存的资料,可都是一些关于影视、音乐,以及台湾七八十年代经济政治方面的东西,居然找不出一首诗歌来。

    就在两人即将出门的时候,王梓钧脑子里灵光一闪,居然还真发现一首,忙说道:“两位稍等,我突然想起以前高中时候写过的一首诗。”

    “真的?”叶辉惊喜道,他可不管王梓钧这首诗写得好还是烂,只要能借王梓钧的名头吸引眼球就可以。

    “是首情诗,不知道你们要不要。”王梓钧又将两人请回来。

    “要,情诗更好。”叶辉连忙道。这几年被大陆的左派文学害得不轻,那种正儿八经的诗反而让读者腻歪。

    等王梓钧坐下,叶辉连忙从自己的包包里拿出纸笔,铺在他面前的茶几上。

    王梓钧一边写,叶辉一边小声念道:“《飞鸟与鱼》: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好诗,真是好诗,几十年难得一见的好诗啊。王先生你真是太谦虚,能写出这种诗歌,居然说自己不会写诗”

    叶辉欣喜若狂,刚才的赞美也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确实发自真心的喜爱这首诗。而作为副刊老编辑蔡炎培,这时也面露惊讶,他没想到王梓钧还真能拿出一首,而且质量非常之高。

    “哪里哪里,少年时候的涂鸦之作而已。”王梓钧厚着脸皮道。

    这次抄袭他倒是心不亏,反正这首诗也没有准确的作者。

    后世以讹传讹,说这首诗出自于泰戈尔的《飞鸟集》,甚至连《读者》这种杂志都这么说,其实纯属扯淡,《飞鸟集》里根本没这首诗。

    此诗的最早出处来自于香港女作家张小娴的《荷包里的单人床》,不过只有前面那么几句,并不完全。后来台湾阳明神农坡医学院的学生在学校的bbs论坛上,以张小娴那几句为基础玩诗歌接龙,集体把这首诗创作出来。

    鬼知道怎么传来传去,这首诗就成了泰戈尔的大作,搞到后来居然有人责备张小娴抄袭泰戈尔老爷爷。

    叶辉拿着诗稿反复朗诵,越读越是喜爱,丢下王梓钧和蔡炎培在旁边聊天。

    王梓钧和蔡炎培东拉西扯地说了一大堆,叶辉才反应过来,笑道:“不好意思,王先生,我有些失态了。对了,我们的诗刊叫做《罗盘》,最迟下个星期就能出来。至于稿酬……”

    “稿酬就不必提了,”王梓钧抬手道,“就像你说的,算是为香港文学出把力。”

    或许叶辉真的能借他的名头捞一把,但以目前香港文坛的情况,这种诗刊最多能撑一两年就会倒闭,这是大势所趋。如今的香港文坛有点像九十年代的大陆,那种黑格尔都能卖脱销的日子早一去不复返,人们都忙着赚钱,消遣也是看电影电视,谁会去读书啊,特别还是纯文学的书。

    叶辉拿到王梓钧的诗后,隔天又跑到香港中文大学去找余光中。道明来意后,又把王梓钧的诗拿出来,请余光中写点评鉴赏。

    “王梓钧写的?”余光中诧异道。

    “对,是他读书时候的作品。”叶辉道。

    余光中道:“节奏有点小问题,不过胜在情感动人,也算是难得的佳作了。你明天再来找我吧,我把我的诗和赏析一起给你。”

    “谢谢余老。”叶辉连忙称谢。

    …………………………………………………………

    时间一天天过去,《赌神》拍到一半的时候,叶汉那边的公海赌船的装修已经完毕,船只是在墨西哥注册的,这玩意儿一开入公海,即便是杀人放火澳门当局都管不了,得墨西哥政府来执法。

    这艘赌船被称为“东方公主”号,排水近七万吨,身长一百多米,为了吸引人上去消费,每人只需要交200港币就能上船,上面吃住免费,随便你玩多久,直到返航补给为止。

    200港币的价格,吃住免费,这可比住酒店都还要划算得多。不过上了船之后,恐怕没几个人会有心思去吃住,腰包会迅速的瘪下来。

    “东方公主”号还没开张,叶汉便已经把消息透露出去,港澳台三地许多赌徒翘首以待,而何鸿燊却是如临大敌。

    就在王梓钧准备带队上赌船拍戏的时候,叶辉的诗刊《罗盘》终于问世了。这种纯文学刊物属于小众向诗刊,叶辉也没钱去做广告宣传,出来之后少有人问津,不过几天之后,突然销量暴涨……

    399【诗人王梓钧】

    399【诗人王梓钧,到网址

    第一卷 400【诗人王梓钧?终】

    400诗人王梓钧?终

    “他坐在窗前

    一动不动,树叶落到

    头上

    背后,镜子里

    一个l体的女孩

    蜷缩在谢顶的国王身体中

    她的盔甲散落在地板上

    在一方块

    黄昏的光线中

    外面,刺槐树

    瞬间变成

    生铁色,马群变成石头……”

    什么破诗?

    王梓钧拍戏之余闲得无聊,手里捧着叶辉让人送来的《罗盘》创刊号,读来读去,里面的诗歌他倒有一大半读不懂。

    就如同这一首吧,是叶辉自己写的《陌生人》,王梓钧翻来覆去地看,差点把手里的诗刊都看脸红了,就是没搞懂这诗跟陌生人有什么关系。

    看来自己不是写诗的料,别说写,别人写出来的他都看不懂。

    “导演,妆画好了。”化妆师提醒道。

    “来了。”王梓钧顺手把诗刊丢到一边。

    ……………………………………………………

    诗刊的创办者叶辉很郁闷,已经过去三天了,他办的诗刊《罗盘》居然只卖出了不足一百本,其中有一部分还是他自己买来赠送给友人的。

    《罗盘》的编辑部,几个年轻人愁眉苦脸,他们所有人即是诗刊的创办者,也是诗稿创作者、约稿人和编辑。

    “阿辉,别难受了,至少已经卖出去好几十本了,比我们预想中的成绩好。”诗刊的创办者之一乔楠安慰道,接着又自嘲地笑道,“好在我们只印了两千册,不然我们可以直接申请破产跑路了。”

    “不对啊,有了王梓钧和余光中先生的作品在上面,应该会引起轰动才对。”叶辉冥思苦想,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李泽飞说:“我去书铺看了一下,我们的诗刊摆在最角落里,不仔细找根本看不见。”

    “那就难怪了。”乔楠道。

    叶辉突然站起来说,干脆我们去高校推销。

    乔楠汗道:“推销诗刊,你真行,这也能想得出来。”

    “我看这办法可行。”一直没说话的路易道,“一人带两百本出发,香港大学的我包了。”

    ……………………………………………………

    以前看故事大多从书籍而来,随着电影电视的兴起,书市必然会衰退。到了七十年代,甚至连看武侠小说的人都少了许多,更别提纯文学书刊了。

    目前关注文学的最大群体,就是学生。

    接下来的几天,香港各高中、大学的校园里,赫然混入了一批推销员。

    叶辉觉得搞推销有点丢人,试了好几次都没好意思开口。

    眼见又有几个女生成群结队从眼前走过去,叶辉咬牙冲了出去,喊道:“同学,你……你……”

    “要问路吗?”。这些女生十八九岁的样子,其中一个走在中间,模样颇为俊俏,看样子至少是个班花。

    “那个,我想问一下,你们谁喜欢诗歌的?”叶辉一边说一边把诗刊摸出来。

    “老土,要追我们玲玲就直说,都什么年代了,还用诗歌来搭讪。”一个胖妞鄙视道。

    “哈哈哈……”其他女生见叶辉那傻样子都哈哈大笑起来。

    “哎呀不是的,”叶辉辩解道,“这本是我创办的诗刊《罗盘》,现在在做推广活动,你们谁喜欢读诗的,我可以八折卖给你们。”

    “神经病”旁边嗑着瓜子说。

    那叫玲玲的班花说:“你办的?能让我先看看吗?”。

    “当然可以。”叶辉把诗刊递过去,“这诗刊里前面部分是名家作品,后面的是普通诗人来稿,中间一部分是我们摘选的世界优秀诗歌。”

    这群女孩显然没几个喜欢读诗的,让她们看琼瑶和亦舒的爱情小说还差不多。

    玲玲见叶辉长得有些小帅才把诗刊拿到手,本想随便翻翻,谁知刚看到封面就惊呼道:“王梓钧?”

    “哪里?王梓钧在哪里?”嗑瓜子的胖妞精神一振,眼睛四处看去,还以为王梓钧来她们学校了。

    “这上面啦。”玲玲指着诗刊封面的导读问叶辉,“这个写诗的是谁啊,怎么能乱用别人的名字?”

    叶辉解释说:“不是冒用,就是王梓钧写的。这是王梓钧高中时候写的情诗。”

    “你说的是唱歌、拍电影那个王梓钧?”胖妞追问道。

    叶辉笑道:“我好像只认识这么一个王梓钧。”

    “哇,真的是我家阿钧写的。玲玲,快翻开看看。”胖妞连忙催促。

    玲玲从目录找到页码,直接翻到《飞鸟与鱼》那篇去,读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玲玲越读越动情,还没读完,胖妞那边已经抱着手做花痴状:“噢,天啦,太浪漫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啊,受不了了,我爱你,王梓钧”

    杀猪般的叫声在校园里响起,周围的学生、教师纷纷看过来,等看清胖妞的长相瞬间吐了一地。

    “好美的诗哦,不会真的是王梓钧写的吧。”

    “刚才这位帅哥不是说了嘛,这是王梓钧高中时候写的情诗。”

    “该不会是写给哪个女生的情书吧。”

    “肯定是写给林清霞的,他们高中的时候就开始谈恋爱的。”

    “林清霞真是太幸福了,我要是有个男人为我写这种诗,我死都愿意啊。”

    “花痴吧你。我们班上那些男生,写情书都只会抄琼瑶小说的,还尽抄人家已经看过的那种,真是太逊了。”

    “……”

    女生们唧唧喳喳地议论起来,反倒把叶辉丢到一边不管了。叶辉忍不住咳嗽一声,说道:“请问你们买不买,不买我再去找别人。”

    “买,我买,多少钱”旁边激动地去掏钱包,口袋里的瓜子撒了一地。

    “八折,两块钱一本。”叶辉道。

    “我也要。”

    “给我来一本。”

    “……”

    很快,这些女生就人手一本,按这个速度下去,恐怕头版的2000册没几天就要卖完。

    不过叶辉感觉到有些悲哀,这些女生买诗刊纯粹是冲着王梓钧去的,而非是喜欢诗歌。

    叶辉背着诗刊去寻找下一位买主,这些女生还在那里一边走一边看

    “呀,你们快看,这后面还有余光中的评语。”

    “余光中是谁啊?”

    “你真是,还大学生呢,连余光中都不认识,他是个大诗人啊,现在是中学大学那边的教授。”

    “哦,原来是个教书的。”

    “鄙视你。”

    这群女生一回到教室,胖妞立刻大喊起来:“快来看啊,王梓钧高中时候写给林清霞的定情诗”

    此言一出,教室里的学生全部涌了过来。很快,诸如“太感动了”、“好好浪漫”之类的惊叹声不时响起,手上没有诗刊的纷纷询问这杂志哪里买的。

    《罗盘》的创办者们的推销行动显然很成功,仅仅一天的时间,各大高校周围的书店都知道一本新诗刊好卖,因为上面有王梓钧的诗。没过几天,印刷出来的那2000册诗刊居然库存告急起来。

    …………………………………………………………

    《中国学生周报》的编辑部,张彦头发都快挠光了。

    一旁的同事笑道:“哎呀,我们的大才女怎么了?”

    “缺稿啊”张彦用头撞着桌子。

    “你的诗文版还怕缺稿子?随便找几首泰戈尔、徐志摩的就可以了。”

    “天天都是名家的诗,读者没看烦,我编都编烦了。”张彦苦恼地说。

    张彦正吐着苦水,突然一个年轻女人闯进来,手里拿着一般杂志,喊道:“西西,有好东西给你看。”

    “什么好东西?”张彦好奇地问。

    “你看过就知道了。你听着,我给你念啊。”那女青年翻开杂志朗诵起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谁写的?这首诗没听过啊,不会是哪位大诗人的新作吧?”编辑部的人听到朗诵,都看向那女青年。

    “你们猜”

    “那你先说说,是中国人写的还是外国人?”

    “中国人。”

    “中国人?那是年轻人还是年长的?”

    “年轻人”

    “香港现在的年轻诗人不多啊。咱们的西西算一个,还有那个黄国彬不错,嗯,前段时间冒出来一个叶辉,哦,还有钟玲玲。以这首诗的风格,不会是钟玲玲写的吧?”

    “全猜错”女青年得意地笑道,“谁说是香港的啦?当当当当,答案揭晓,是王梓钧……喂,你们别做出那种表情好不好王梓钧就不能写诗了?别忘了人家还是著名作家。而且啊,我听说这首诗是他高中的时候写给林清霞的求爱诗”

    “你没开玩笑?”

    “谁跟你开玩笑,不信你们自己看”

    张彦咬着笔杆子笑了起来,她需要的稿件终于有了。

    就像是病毒传染一样,一个星期以后,一本叫做《罗盘》的诗刊突然在图书市场火了起来,而一首叫做《飞鸟与鱼》的情诗也迅速的流传开来。

    事实上,这首诗确实有那种看到第一眼就让人记下来的能力。后世把它的作者说成是泰戈尔,居然让大多数人觉得理所当然,认为只有泰戈尔那种级别的大诗人才能写出这种好诗。甚至谣言揭穿以后,许多这首诗的拥护者都不能接受现实,死撑着说它确实就是泰戈尔写的。

    而现在《罗盘》上发表以后,叠加上王梓钧的名人效应,以及余光中在后面的诗歌赏析点评,那种传播效果只能说是恐怖。

    香港某中学。

    一个男生捧着粉红色的信纸交到女生手里,深情地说:“苗苗,这是我写给你的情诗,它代表了我对你的真心。”

    女生幸福地打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刚刚看了第一句,女生脸上的笑容全失,勃然大怒道,“张学友,你当我是白痴吗?你这是你写的?就算我是林清霞,你也不是王梓钧”

    “这首诗你知道?”男生傻了,心想:阿德说这是一个英国佬写的,香港没几个人知道啊。

    “哼”女生把情书砸到男生的脸上,气呼呼地转身就走。

    仿佛成了一种社会效应,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年轻人表白的时候,都会说出那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右派报纸《星岛日报》更是对王梓钧大加推崇:“抛开王梓钧在小说、音乐和电影上的成绩不讲,只这一首诗,就能让人记住他的名字。用才华横溢来形容这个年轻人,我想一点都不为过。如果他用全部精力放到诗才上,现在我们看到的就不是明星王梓钧,而是大诗人王梓钧。”

    有人夸自然有人骂,《星岛日报》的评论一出,香港诗人何达就在《文汇报》上撰文道:“《飞鸟与鱼》我也看过,确实是一首好诗,但某些有政治目的的报纸恐怕吹捧太过了。这首诗堆砌太过,恕我直言,如果是我来写的话,只会留下第一节,这已经把整首诗所有的感情都已经表达完整了。至于后面的文字,通篇都是废话,矫揉造作,俗不可耐”

    何达今年60多岁,这老爷子在香港文坛影响颇大。先不说他自己的作品,只罗列出他的老师,阵容就够唬人的。抗战时高校南迁,何达也跟着到了桂林,再写诗上先是得到艾青的辅导。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就读时,几乎每首诗都经过闻一多指点。战后,转入清华大学,上朱自清的课,由朱先生给他的诗打分数,其第一本诗集就是朱自清帮他编的。

    想必大家看出来了吧,这老爷子就一个左派文人。

    何达的评论一出,立即招来王梓钧粉丝的狂喷,骂其为不知趣的老家伙。

    不过王梓钧看到报纸后,却是呵呵一笑。这老先生骂归骂,但肚子里还真有点货,《飞鸟与鱼》第一段是张小娴写的,后面的都是一帮大学生接龙出来的文字。真要较真起来,说后面的都是多余的废话也不为过。

    400【诗人王梓钧?终】

    400【诗人王梓钧?终,到网址

    第一卷 401【赌神】

    401赌神

    “梓钧,你老实jiao代,那首诗是写给谁的?”电话里,林清霞用半开玩笑的语气质问道。域名请大家熟知

    《飞鸟与鱼》已经从香港传到了台湾,不少文学刊物纷纷转载,事先也不跟王梓钧打个招呼,直接就把稿费寄到王梓钧家里。

    按理说,一首诗再好,过个两三个星期人们就该把它忘了,可奈何这首诗的作者是王梓钧。有人甚至说,这是王梓钧对新闻局禁歌的回敬——你不让我写歌,那好,我写诗行了吧。

    关于这首诗是王梓钧高中写给林清霞的定情诗这种说法,比诗歌本身的噱头还大。林清霞平常都在家养胎,偶尔出趟n都会被记者堵住问起这事。

    面对林清霞的质问,王梓钧忍不住笑道“老婆,当然是写给你的啦。记得我们见面的第二次吧,那天都已经写好了,结果临时有事,忘了送给你。”

    “真的?”林清霞问。

    “当然是真的,我什么时候骗过你。”王梓钧赌咒发誓。

    “信你才怪,”林清霞笑骂道,转开话题问,“对了,下个星期是《八百壮士》的首映式,你作为监制,总该回来参加吧。听说军方都会派代表出席。”

    “没空,下个星期要上赌船拍片,你让白沐阳代替我去。”王梓钧道。

    “好吧。在外面注意身体,别累坏了。”林清霞嘱咐道。

    “你也是,照顾好我们的宝宝。来,亲一个,嗯嘛。”王梓钧对着电话笑道。

    …………………………………………………

    1976年7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举国哀痛。

    在香港,朱总司令的死讯,远远没有几个月前周总理去世那么引人注意,除了几份左派报纸外,其他媒体都没有进行大肆报道。

    对普通的香港市民而言,叶汉的公海赌船“东方公主”号下水,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

    澳n,港澳码头。

    巨大的“东方公主”号静静地浮在海面上,随着热闹的鞭炮声,在岸上围观的人群的目送下,赌船响起一阵喜庆的汽笛声。

    公海赌船这在亚洲还是独一份,不仅港澳台的记者跑来采访,就连日本、东南亚的媒体也闻风而出。

    船票太便宜了,只要200港币,而且开张前三个月吃住免费,这让一些不喜欢赌博的人也想要上去体验一下。

    一时间人满为患,以至于不得不规定登船人数,名额满了之后就停止售票。

    普通市民呼朋引伴的,拿着船票唧唧喳喳地上船,不少人趴在船舷上朝岸上招手,搞得像泰坦尼克初航一般。

    码头的一个角落里,何鸿燊看着公海赌船上的热闹场面,一脸的y沉。

    “这个hun小子”何鸿燊低声骂道,因为他刚才看到叶德利居然也上了船。别人去捧叶汉的场还好说,叶德利可是他妹夫啊。

    由于叶汉的特许,一些大报的记者也顺利的登船,一会儿采访赌船的股东,一会儿又去采访普通的乘客,走进赌场大厅后,而是惊叹连连,咔嚓咔嚓地拍照。

    好在王梓钧有先见之明,带着剧组提前上船,自己则躲在客房里,让手下那帮小崽子先玩一晚上再工作。

    船还没开入公海,船上的赌台未开始营业,不过有其他的表演供客人消遣。

    “咦,发仔,他们都出去玩了,你怎么呆着房里?”王梓钧见周润发居然坐在客房里看剧本,忍不住问道。

    周润发不好意思道“外面好多记者,被拍到了不好。”

    王梓钧忍不住一乐,原来周润发是爱惜羽ao,怕被人知道他逛赌船坏了名声。

    王梓钧道“没关系的,记者问起,你就说你是上来拍电影的,顺便还可以帮我们的电影宣传宣传。”

    周润发说“那你怎么不出去?”

    王梓钧道“记者太烦人了。行了,出去玩吧,还看个p剧本,那剧本都快被你翻烂了。”

    “呵呵,钧哥,那我出去玩了。”周润发把剧本放下。

    王梓钧算着时间,等到记者差不多采访完毕各自玩去了,才从客房里出来,来到宴会大厅。

    赌船行驶了二十多分钟,天se已经渐渐黑下来,大厅里热闹非凡。这派对算是为庆祝赌船首航而办的,除了来庆贺的大佬外,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