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洪流微澜 > 第二百七十五章 洋务运动

第二百七十五章 洋务运动

    道光访欧团在莱茵期间,访问了波恩、科隆、埃森、多特蒙德,参观了克虏伯军工厂、科克里尔钢铁厂、蒸汽机厂、克莱梅特及惠特沃斯机床厂、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埃森大学、鲁尔实验室、德意志联合船舶制造厂……

    短短一周,访欧团马不停蹄的到处参观,为了节省时间,几乎没有隆重的接待仪式和丰盛的宴会,但到每一处,都有教授、企业主、工程师为访欧团介绍机器和项目的意义,邹汉勋全程担任翻译。

    当他们一路奔波又回到鹿特丹时,谢绾轻车简从,一大早在火车站笑容可掬的迎接他们。

    此时的访欧团已经与德国的众人熟络,不再拘礼。加上舟车劳顿,所以只是礼节性的与谢绾握手问好。只有瓜尔加·文祥在与谢绾握手后笑道,

    “鲁公好耳报,怎么就知道我们此时达到此地。”随后他觉得自己失言,又自嘲的笑道,

    “想来是电报之便利,是我唐突了。”

    这是访欧团在欧洲的最后一站。

    上午谢绾特地安排莱茵海军做了一场登陆作战的演练,使用了没在清国战场上出现过的克虏伯c32vi/vii/viii型舰载炮和岸炮、谢1825型步枪、合金钢防弹背心。这恐怕是访欧团整个行程中最受刺激的一次参观活动。

    演练结束后,访欧团一行人站在岸边的观礼台上,久久不肯离去,眼巴巴的想等着舰队靠岸再看看武器,只可惜参演舰队在发射礼炮之后很快便驶离。

    当天中午,谢绾盛宴招待访欧团。

    午宴之中,谢绾讲了些两国友谊之类的官面话,不过宴会后,谢绾分别单独会见了正副使曾国藩、瓜尔加·文祥。

    曾国藩在会客厅里有点局促,他问谢绾,

    “鲁公为何要单独见我?此事甚为不妥……”

    谢绾明白他是担心被人暗中使绊子,弹劾他与夷人单独会面。想了想,说,

    “伯涵,我并不了解清国官场。但我在这莱茵官场也有些心得。”伯涵是曾国藩的字,谢绾长曾国藩十几岁,说话也就比较直接,

    “虽说计谋可以走捷径一时得逞,但长期来看,实力和扎实,终将取得最后的胜利。一人如此,一国也如此。所谓‘结硬寨,打呆仗’才是正理。”

    曾国藩咂摸了一下这句话,皱着眉坐了下来。谢绾见他安心了些,便聊起这次访欧,

    “你也见到如今的欧洲,铁机大行于世,水、火、电近乎神力。可知……”

    谢绾看看他,犹豫了下还是说,

    “前番大清之败,实属必然。若不是英人厌战,如今还不知是个什么糜烂境地。”

    经过一番访问,曾国藩早已彻底服气,欧洲从机械到技术,甚至民众的精神面貌,都深深让他明白清国的落后,自然也不会因为谢绾的坦率而不满。

    他叹口气,只端起桌上的咖啡呷了一口,略微皱眉,但还是咽了下去——看起来不适应咖啡,但还是强迫自己接受。

    谢绾看他不排斥这个话题,就继续道,

    “伯涵此番回国,可尽力推动朝廷向欧陆学习,放开学习欧陆的先进技术,引进机械。不过,不可对我外夷机巧过誉,却可实实在在陈述其间的差距。若朝廷诸公皆不以为然,那便是时候未到,伯涵也不必过于焦虑,我想此事或有天命。”

    曾国藩站起来,向谢绾拱手道,

    “鲁公果然还是我华夏之人。此间的阻碍我理会的,自当尽人事听天命。但倘若朝廷一朝有了变法的心思,还请鲁公竭力相助。”

    谢绾也拱手道,

    “自然、自然。”

    而后谢绾又接见了瓜尔加·文祥。

    在谢绾看来,原时空中的文祥是终满清一朝最优秀的满族官员,就其于国之功,绝不逊于晚清四大汉臣。

    因为年轻又是满人,文祥倒不像曾国藩有那么多顾忌,一来便兴致勃勃的问起谢绾船炮的事。

    谢绾应付了几句,便切入正题。他问道,

    “博川(文祥的字),此前在伦敦访问,有何感想?”

    文祥又是大为赞叹了一番。谢绾点头道,

    “你可知那英吉利的女王,乃是我德意志的血脉?”

    这话一出,文祥愣了一下,这他倒从未听说。不过无论他多年轻,这话背后的意思他也能想到一二。

    谢绾接着说,

    “这也是几百年前的旧事。但如今这女王深受国民爱戴,英吉利国也为世间首屈一指之大国。”

    听谢绾夸英国,文祥有点不服气,但访欧期间的所见所闻又让他无从反驳。谢绾见他有点不忿,只笑了笑,接着说,

    “治国之道,无非民心、民力。但英国王室得民心,用民力,远胜大清,此所以前番大清战败之根源。”

    这种话题,显然不是文祥这个层面的官员该听、该说的,他坐立不安起来。谢绾安抚他道,

    “我料你终有一天将秉国政,但你我此后却未见得能有重逢之日,所以以此肺腑之言赠你。”

    毕竟谢绾是年长他不少的老政客,莱茵先进又令他钦佩,故此文祥也就强自镇定继续听谢绾说。谢绾说道,

    “英吉利女王得人心,一曰法律至上,司法独立于行政,法律面前,民与民、民与官、本族异族,无不平等;二曰共和宪政,立法也独立于行政,由民众推举乡贤议定举国共守之法律;又有一根本之法规定国王、贵族、朝廷之权力边界。”

    谢绾这话虽没明说,但却是告诉文祥,清国要巩固发展,满汉之别、贵贱之别、官民之别必须要完全消弭,司法、立法要归于民众。

    看文祥听得认真,谢绾又说,

    “英吉利女王用民力,非靠专权官兵,而靠与民共利。朝廷、官员、民众利益一致,则民力尽出。若要三者利益一致,基础便是刚才所说法律至上、共和宪政,这便防止了互相倾轧产生内讧。在此之上,如同你等在欧陆所见,对内推动工商业,对外拓展市场,乃举国创富增税又不动摇国本的不二法门。”

    文祥似是而非的点点头。谢绾最后说,

    “大清将来必有变法。但变法不可操之过急,第一要务当是工商聚财。有了钱,很多内部矛盾迎刃而解,再来破除矛盾,进一步变法。此所谓循序渐进,变法中出现的问题,要用变法来解决。又所谓宁可三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

    言罢,又嘱咐文祥一定要保重身体。此时文祥不过二十出头,哪里体会得到谢绾这句话的深意。

    看着文祥离去的背影,谢绾表情复杂。他对曾国藩、文祥的话,根子上是为了给莱茵的工业品和工业技术找到最大的买家,进一步是为莱茵在远东培养一个够分量的盟友。无形中,也是希望这二人能够让清国早一步推动变法,甚至开创一个成功的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