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承德围棋故事 > 第七百五十六章、茶楼恶斗(11)

第七百五十六章、茶楼恶斗(11)

    如何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对于自尊心强得过分的人而言,这确实是一个挺重要的事情;我们比较明显的例子,有老白和王亚峰。

    二人也有不同,相同处,都是对他人的认可极度渴望。

    一般来说,首先你要做好最好的自己,自己要有自己的特长和技能;把这项能力通过一些或多种方式展现在众人,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强大气场。

    然后你的这项能力不但要为自己服务,更要为大家服务,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帮助别人时要热情、低调,请教别人是更要谦虚、谨慎、虚心。

    对你周边的人不论贫穷贵贱,都要以礼相待,相互尊重(只要是人都有自己的自尊)。

    总之一句话,得意时不要忘了形,失意时不要到处诉说,气愤时不要乱撒气。

    第三,一个人外表不是最重要的但要加以修饰。

    人靠衣着,得体的穿着会让人显得挺拔,利落。

    光靠外表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修养;不一定是高学历,毕业什么大学,言谈举止恰到好处就可以了。

    既不要让人感觉你是话痨,也不要让人觉得你很沉闷,否则别人就会打消与你进一步交谈的意愿。

    第四是诚实,不要不着调,把什么都说的天花乱坠的,用你的心去与别人交流,这样才能打动他人,让别人认可你;你的言谈收到别人的认可、赞许后别人才会尊重你。

    这四条建议,大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庸思想的精粹体现。

    一言以蔽之,归根到底可以说成“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为仁是什么意思?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狭义指西周之礼,广义指人类道德规范。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今译】颜渊请教什么是仁。

    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全天下就尽归于仁了。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告诉我应该注意的事项。”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现象不要看,不合于礼的声音不要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事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我会遵照您的教导去做。”

    大名鼎鼎的所谓的“非礼”,最早即出于此。

    说句心里话,如果人们真正都能如此,世界很可能就非常美好。——非常不现实的梦想,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确确实实就是以此为毕生追求的。

    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年龄比孔子小三十岁。

    有人根据颜渊与孔子的母亲同姓、颜渊的父亲颜由也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弟子有数名姓颜等情况,推测他是孔子姥姥门上的亲戚(徐刚《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颜渊是不是孔子的亲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孔子心目中最优秀的弟子。

    颜渊好学。

    当哀公问孔子有哪些弟子好学时,孔子回答:“有个叫颜回的很好学,他从来不把自己的怒气向别人发泄,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但他不幸短命已经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的了,我没有听说还有谁是好学的。”

    (《雍也》)类似的话,孔子还对大夫季康子说过(《先进》)。孔子认为在他众多弟子中,只有颜渊能发自内心较长时间不违反仁德,其他人则有时能够做到罢了(《雍也》)。

    孔子非常喜欢颜渊安贫乐道的品格,夸赞他说:“颜回真是有贤德呀!一竹筒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种日子,而颜回却一直快乐地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真有贤德啊,颜回!”(《雍也》)

    这句话,后来成了孔子的名言,颜渊也因此成了安贫乐道的典范。

    说来很巧合,李铁如的性格与儒家的主张很贴近;然而,他小时候读过那么多书,其中却并没有包括“四书五经”中任何一本。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六艺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这些,李铁如还是到上了高二时,才从新任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刘老师那里听到的;当时当然不懂,只觉得很神奇。

    那时同学们都是十七岁,刘老师大学毕业刚上班不久,也就是二十余岁;相比于原来的老师们,他与少男少女们,近乎没有代沟,双方间共同语言多了许多;因此,语文课当即成了同学们最新追捧的课程。

    都说学生是先喜欢上这个老师,之后才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为什么会这样?

    一般学生都会这样吧,喜欢这个老师,然后爱屋及乌喜欢这个老师这是种心里影响,遇到喜欢的老师就认真听,不喜欢的就不认真或者不听,其实这样是不对的。